大家都在看
member-icon

腕隧道症候群/腕隧道症候群如何診斷?治療一定要開刀嗎?手術後會不會復發?

健康2﹒0 整理 2024/06/27 14:44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腕隧道症候群的診斷方式需要神經傳導的電學檢查加以確認,治療上則有非侵入性的方式,但是較嚴重的情況,可考慮手術,術前需要和醫師討論,並經過詳細的評估,了解各種手術風險、復原時間、術後反應、不同時間長度的復健等。如果腕隧道症候群已經造成神經變性、手部肌肉萎縮,就必須盡快接受手術,術後還必須接受復健治療,盡快消除水腫、恢復萎縮的肌肉功能。

 

腕隧道症候群的診斷方式

可以透過簡單的動作和簡易工具測試是否有腕隧道症候群的症狀,如果有的話,代表有出現腕隧道症候群的可能性,就要再用神經傳導檢查,以極小的電流觀測神經傳導的波型震幅,90~95%的患者可以藉此方式確診。神經傳導檢查也可以用來追蹤病情是否嚴重到需要開刀的程度。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腕隧道症候群的非侵入性治療

當症狀還未嚴重到需要手術時,可採用以下非侵入性方式治療。

1.多休息和保護手腕:為防止進一步的傷害,避免再過度使用手腕,最好可以由復健科職能治療師量身製作豎腕手支架,白天及晚上均可以配戴2~4周。如果是孕婦,通常在生產後會自然痊癒。
2.復健治療:這是最沒有副作用的方式,包括紅外線、熱敷、水療、蠟療、經皮電刺激及超音波等,物理治療師設計的手腕關節運動,也有不錯的效果。
3.藥物治療:醫師會依照個人健康狀況及藥物使用禁忌選擇適合的藥物,例如非類固醇止痛劑、促進血液循環劑、維生素B群、利尿劑及外用酸痛軟膏等等,需避免長期服用,糖尿病患者還要注意需控制血糖。
4.局部注射:若麻痛感已經影響日常生活和情緒,可以考慮使用局部注射類固醇,可以立刻緩解症狀,但效果只是暫時性,也不宜經常注射。另一種方式是注射低濃度葡萄糖水、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以改善神經發炎狀況及解壓,通常注射3~5次後,長期療效可達7、8成。

 

腕隧道症候群何時該手術?這些手術方式要知道

術前的症狀和嚴重情況也會影響手術的成效,越早接受治療效果越好,術前萎縮情況越嚴重,手術效果就會較不理想。

 

手術目標是切開壓迫在正中神經上的腕橫韌帶,減少對神經的壓迫。傳統手術和微創手術各有不同的優缺點,手術時間平均約在半小時以內,採局部麻醉,均有健保給付:

 

傳統手術:依照個人手腕粗細,傷口約5~7公分不等,直接將腕橫帶切開。這種方式對於減少正中神經的壓迫效果最顯著,但復原時間較長,手術過程出血量較大,傷口復原和握力恢復的等待時間較長,大約需要3、4周。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微創手術:有2種方式,都是以內視鏡和特殊工具切開腕橫韌帶,傷口較小、術後手部握力恢復較快,一種是單一傷口,位置一樣在手腕,劃一道1.5公分的切口,另一種有2個傷口,除了手腕外,手掌還會劃一刀,各約1~1.5公分。術後約1周,手部就可恢復8成的握力。

 

術後可能復發嗎?需要再次手術嗎?這些原因影響治療效果

不論採取傳統手術或微創手術,切開過的腕橫韌帶雖不易再度壓迫正中神經,但如果沒有做好傷口護理,可能造成傷口浮腫、纖維化、疤痕組織引起手腕的局部發炎反應,或是術後恢復手部握力後,再度不斷過度使用手部的肌肉,也可能造成手部的局部肌肉發炎,都會造成麻、痛感,形成局部刺激和壓迫,讓患者誤以為手術不成功,只要注射類固醇、冰敷幫助消炎、避免手部過度頻繁使用,這些症狀即可解除,不用再度手術。

 

看更多
腕隧道症候群/腕隧道症候群有哪些症狀?這個姿勢超危險 後期神經恐喪失功能

腕隧道症候群/誰是腕隧道症候群高危險群?3招自我檢測 4營養素有助神經修復
腕隧道症候群/腕隧道症候群如何照護?哪些動作可以避免惡化?術前術後需知
腕隧道症候群/中醫4穴位治療放鬆肌肉 1湯藥緩解手麻 游泳這招式有助恢復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台中榮民總醫院國軍桃園總醫院澄清醫院高雄榮民總醫院.葉建宏醫師.朱唯廉醫師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下載APP】

分享文章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延伸閱讀
人氣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