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member-icon

該如何分配遺產?生前就該分配財產嗎?怎麼分比較好?聖嚴法師這樣建議

天倫之樂

許佳惠 整理 2024/01/09 11:15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雖已仙逝多年,但他留下的指引卻歷久彌新、終生受用。他認為,處理身後事,需要一番工夫,遺產、喪葬儀式,乃至債務的清償等,生前做好對死的心理準備很重要。而父母在身體健康時,即應對積蓄做完善規畫,本著對子女有助、對社會有益的原則做適當分配,以免身後害得子女們為爭遺產而對簿公堂,徒增人間悲劇。

 

農村社會50歲後就為身後大事做準備

中國傳統的農村社會,年過50歲的人都會開始為身後大事做準備,例如買好壽衣、壽棺和壽穴,這就是不想麻煩別人,並且還會未雨綢繆,為自己留一點棺材本。這種坦然面對死亡的態度非常健康,也非常值得現代人學習。因為臨終者並不認為死亡是悲慘的事,而下一代也不覺得長輩壽終不可忍受,大家都可以用理性、平靜的心情迎接必然來到的一天。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更深一層看,由於年過半百者預計自己將死,就會更積極去完成未了的心願,或為子孫積德造福;而子女也會自我警惕,把握時間行孝,以免有「子欲養而親不在」的遺憾。

 

科技時代死神仍隨時可能降臨

時代演進到二十一世紀,人類平均壽命雖然延長,但對死亡的準備,反而不比農業社會那麼坦然自如。隨著醫藥科技的突飛猛進,大眾似乎普遍預期「人定勝天」,對於任何時刻都可能降臨的死神,失去隨時面對的心理準備,以致當來臨時,張皇失措而不能接受命終的事實。

 

表面看來,現代人受到較好的保護,壽命也延長了,但是死亡的機率其實並沒有降低。現代人死於天災的人口也許減少;但相對地,人禍方面的死亡機率卻增加了,例如交通意外事故、職業傷害,以及因環境汙染、過度開發破壞自然環境而死傷的案件,都是農業社會所少見。

 

科技時代的生活型態,降低一般人對死亡的預期和準備。由迎接新生命這件事就充分反映這樣的心態。現代父母都是到醫院生產,原因不外乎在醫院比較安全,萬一發生狀況,可以立刻受到最好的醫療救援。但是先進的醫療技術、設備,是否真的能夠保證一定平安無事?好像到目前為止還不能吧!

 

出生即面臨病與死的挑戰 平常就要有準備

從另一角度來看,醫院的功能是雙重的,一方面接受生,另方面也送亡。事實上,每個新生命在孕育、出生的過程中,都時時面臨病與死的挑戰,更貼近地說,人一出世,即與死亡連在一起。若能及早認清有生就有死的必然因果關係,就比較容易克服死亡的恐懼,坦然地接受死亡。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聖嚴法師提醒,能夠居安思危,平常就要有準備。可惜我們多半平時疏於準備,心理上沒有準備,狀況發生時心裡當然就會很慌亂。

看更多:70歲奶奶不洗腎,選擇自然善終!攸關生死,醫療決策誰說了算?1方法可緩衝

 

該如何處理遺產?

聖嚴法師建議,父母在身體仍然健康之時,即應對一生積蓄做完善的規畫,本著對子女有助、對社會有益的原則來做適當的分配,以免身後害得子女們為爭遺產而對簿公堂,徒增人間悲劇。

 

2原因 避免生前分配財產

父母親的積蓄,父母自己當然擁有處置的權利,其首要原則是:不能在生前就把全部財產交給子女,否則會有兩大後遺症。第一是子女之間會計較,為何他得到多一點,我分到少一點,造成子女間的猜忌疏遠。第二是人心現實,如果父母已經沒有財產,講話便沒有人聽,在兒女乃至孫兒女的面前,便沒有權威也沒有地位,更糟的情況是,兒女互相推卸照顧父母生活的責任。

看更多:人生最後的路自己作主!吳念真「預立醫療決定」傳達愛 不讓家人承擔抉擇的痛苦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父母養子女無條件 子女對父母沒有相同犧牲奉獻之心

如果父母還留有若干老本,兒孫們還會尊重父母的意見,表面上是孝順,下意識裡則是覺得「尚有一筆遺產可分」。世間的情況多半如此,父母養育子女,大概是無條件的;子女對待父母,多半沒有相同的犧牲奉獻之心。

 

生前分配財產最多2/3 說明原因避免不滿怨懟

做父母的若在生前分配財產,只能先把一半,最多2/3,分給兒孫,另外的自己留著,將來是否要給兒孫,可以遺囑方式另行處理。把錢財分配給子孫時,也要有智慧,因為分財產很不容易做到恰到好處而且公平合理。例如,有的孩子自己有能力,根本不需要父母的錢;有的孩子年紀還小,尚未獨立,可能需要多一點保障等等。這些問題都必須考慮到。

 

父母做好計畫後,再召集子女來說明討論,務必使得大家心服口服,不可私下授受,以免子女對父母產生不滿、怨懟的情緒,也促成子女之間的彼此嫉妒,將來還可能造成恩將仇報的天倫慘劇。

看更多:父親失智過世後 才發現所有財產已過戶給同居女友!律師教4招保住財產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子女有能力維持生活 可考慮把財產捐出

如果子女並不需要父母的財產才能維持生活,那麼父母當為後代的子子孫孫修功積德,用兒孫的名義,把財產捐給宗教慈善社會公益團體。在歐美社會的風氣,子孫多半並不期待父母的遺產,父母也不認為財產一定要給已經獨立的兒孫。他們年紀大了,就把財產捐給教會,存入天國,由教會來處理這些錢,用於宗教福利事業及社會慈善事業。

 

在台灣,也鼓勵大家接受這種新觀念,它的好處是:

1.兒孫以自己的能力賺到錢財,雖然比較辛苦,但能幫助他們腳踏實地為生活打拚,成長得更加健康茁壯。

2.把錢捐作社會慈善事業之用,就不必擔心有敗家子出現,這樣對父母本身、對子孫、對社會,都有正面而積極的貢獻。

 

◎ 本文摘自/《告別無憾 40則臨終安心指引》聖嚴法師 著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下載APP】

 

分享文章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延伸閱讀
人氣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