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member-icon

運動、飲食行為改變 就能搞定血壓

2017/11/15 17:01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隨著美國心臟學會將高血壓的定義縮緊為130/80毫米汞柱後,高血壓成為熱門話題。目前國內醫界並不打算跟進調整,美國新標準只屬於國內定義的「高血壓前期」。專家認為,血壓的控制最好是透過運動與飲食等行為改善為主,民眾不要因為數字的多寡而恐慌。
 


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指出,國內高血壓的定義準則與歐洲、世界衛生組織(WHO)一致的標準,理想的血壓為120/80毫米汞柱,超過140/90毫米汞柱才定義為高血壓,介於兩者之間稱為高血壓前期。
 
依血壓高低治療準則不同

本身也是台大內科教授的王宗道直言,如果依照美國心臟學會公布高血壓的新定義130/80毫米汞柱,國內將增加30%至50%的高血壓患者,但其實國內原本對血壓的治療更嚴格,依照目前的標準,將血壓分為4類,血壓在130/80毫米汞柱屬於「高血壓前期」,對於沒有其他疾病的民眾,可透過運動、飲食、生活型態來改善,但如果是正在服用抗血栓藥物的預防腦中風心臟病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合併蛋白尿,血壓控制應該要低於130/80毫米汞柱。
 


今年高血壓學會還建議75歲以上長輩、慢性腎臟病已有蛋白尿患者,理想血壓應在120/80毫米汞柱以下。血壓的控制重點在於維持「衡定」,王宗道認為,民眾不必因為定義的不同而過度恐慌。收縮壓在130至140之間的民眾,治療上仍以非藥物為主,也就是少鹽、多運動、睡眠充足、少喝酒與抽菸等。
 
控制血壓可降低1/3中風機率
 
根據調查,以血壓115/75毫米汞柱為基準時,收縮壓每上升20毫米汞柱、舒張壓增加10毫米汞柱,心血管疾病發生機率將以倍數成長。王宗道便指出,血壓控制愈好,對年紀大的人好處多,至少可降低發生1/3中風的機率。
 
振興醫院心臟科醫師陳冠群提到,過去以為年紀大的人可以放寬血壓的標準,但事後多項國際研究證實,這是錯誤的想法,老年人的血壓標準放寬後並沒有好處,反而增加動脈硬化、心臟衰竭、腦中風的發生。
 
他認為,如果不會因為血壓降得太快而出現不舒服的情況下,可以在醫師的評估下,慢慢減少藥量,同時生活上也要配合適當運動、飲食調整,可以慢慢達到理想血壓。但飲食少鹽並不意謂著都「不吃鹽」,以免出現電解質不平衡。
 
至於年輕人得高血壓的原因,主要與經常熬夜、吃重口味以及工作壓力太大等有關。陳冠群建議,輕人偶爾也要量血壓,尤其是年紀超過30歲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最好常常量血壓,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威脅。
 
根據國健署資料,18歲以上有近3成的民眾,過去1年內未量過血壓,表示大家對於血壓不重視;在2015年,有3萬5907人死於與高血壓相關的疾病。由於高血壓好發族群已提前到20至50歲,呼籲年輕人每年至少要量1次血壓。民眾在家量血壓最好養成「722」原則:每周量7天,每天起床、睡前各量1次,每次測量2遍取平均值。
 
◎ 記者/曾金月報導 ◎ 美編/蔣嘉佳 ◎ 圖片/達志影像提供

延伸閱讀
 做錯小心爆血管!高血壓患者運動有訣竅
8大原因作怪 腎不好老得快

文章關鍵字:
分享文章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延伸閱讀
人氣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