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習以為常的事,竟會造成聽力下降
別以為不住在工廠、大馬路邊,就能減少噪音對聽力危害,其實,生活中有很多習慣與家電用品,它們對聽力的損害也不容小覷。
聽力殺手1:長時間戴耳機
戴耳機聽音樂的年輕人,為了對抗環境噪音,音量往往愈開愈大,難怪耳科醫師常語重心長說,「年輕時戴耳機,老了就得戴另一款耳機(助聽器)。」聽力博士余仁方建議,喜歡戴耳機聽音樂的人,音量設定最好在5以下(中間值偏弱),音量過大、音頻愈高或時間愈久,愈傷耳力。大約聽30分鐘,就得讓耳朵休息5至10分鐘。
聽力殺手2:手機一講好幾個小時
有些人電話一講就是2、3個小時,耳朵緊貼手機,等於聲音直接傳進耳朵裡,同樣是聽力殺手。薛智仁醫師建議,習慣長時間講手機、電話的人,最好改變習慣,把它們當成是聯絡重要事項的工具,說重點就好;或是使用耳機來接聽,但也要把握長話短說的原則。
聽力殺手3:整晚聽音樂睡覺
有不少人自覺善用時間,邊睡邊聽語文CD,或是習慣在睡覺時聽音樂,但這些聲音不會因為睡著了而停止對耳朵的傷害。「長時間聽的結果,耳膜與聽覺神經仍舊處於負荷過重的情況,尤其聽力的自我防衛功能跟著放鬆,反而聲音會更容易傷耳。」
余仁方博士解釋,聽力自我防護有2部分,一個是位在中耳的聽小骨,當聲音太大時,聽小骨上的2組肌肉會自動收縮,不讓聲音持續進入內耳,但睡著後,這個防衛功能也跟著鬆懈;另一個則是腦部聽覺抑制神經的衝動,也會在入睡後變弱,聲音的能量仍可進入。
聽力殺手4:電視、音響噪音
為了增加臨場感,很多人不自覺會把電視、卡拉OK、音響聲音愈開愈大聲,日本科學家曾研究上千名嬰兒,發現在吵鬧環境中生活的嬰兒,體重明顯比安靜環境中的輕;也有研究發現,在吵鬧環境中生長的孩子,智力發展比安靜環境中的低20%以上。
除了電視音量,余仁方博士說,來自音響的「低重音」雖然比較不傷耳力,仍然會影響睡眠品質與心理,導致神經衰弱、憂鬱症,銀髮族更要當心,因此聽這類音樂時仍須控制音量;低音頻的穿透力強,即使音量小也會影響睡眠,這也是許多醫師提醒,不要在睡眠時看電視或聽音樂,影響家人與鄰居的睡眠品質。
聽力殺手5:抽油煙機、吸塵器、冰箱等噪音
家裡抽油煙機「轟轟轟」的聲音,不知不覺也會損害聽力,加上炒菜時發出「嗞嗞」聲,余仁方博士曾做過測試,發現這2種聲音加起來,可達95至100分貝,「長時間下來,不傷耳才怪。」難怪有的媽媽們只要一聽到抽油煙機的聲音就快抓狂!余仁方博士說,抽油煙機出廠時都會設定在65分貝以下,但隨著使用時間,葉片卡油會讓聲音愈來愈大;解決方法除了常清洗抽油葉片,也試著把料理方式改成蒸、煮、烤或汆燙。
另一常見的家電噪音是吸塵器,使用時可達85分貝以上。操作時可戴耳塞外,集塵盒用久鬆動了也會造成噪音,余仁方博士建議,可用膠帶把它黏牢,降低震動時發出的聲音。
與抽油煙機、吸塵器相較「安靜」的噪音,包括24小時運作的冰箱、使用時才有聲音的除濕機、空氣清淨機與洗衣機,這些聲音都屬於低音頻,殺傷力不似高音頻,但會對身心造成影響。余方仁博士建議,冰箱要盡量遠離臥室,另外可於固定式家電下方使用防震墊,或在家電背面或牆壁上貼一層吸音棉。
噪音是什麼?
很多人認為「噪音」就是讓人聽起來不愉快的聲音。聽力博士余仁方從力學的觀點以「質」與「量」來定義噪音,「質」就是個人主觀判斷,聲音的「量」從聲波的變化得知,又可分為音量、音頻與音色。
音量:一般公認持續音量達到85分貝或90分貝時,就可能對內耳造成傷害。
音頻:頻率愈高,聲音就愈尖銳;大部分人真正可以聽到的頻率範圍在125Hz至8000Hz。
音色:聲音的特色,木頭聲與瓷器的聲音聽起來不一樣,沒有辦法量化,只有個人喜好與否。
◎ 撰文/曾鈺庭 ◎ 編輯/朱育嫻整理 ◎ 美編/蔣嘉佳 ◎ 圖片/達志影像提供
相關文章
反應太慢、不合群?竟是因為聽力出問題
你很健忘?10個問題,看你大腦保養夠不夠
生活好點子!達人教你「把廢油變環保肥皂」
推拿按摩要大力一點?你要改一改了
流感升溫!感冒時,靠運動排汗更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