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好菌提升肝癌免疫治療率!北榮領先國際發現這「種」好菌,讓患者活更久
二十四孝中的孝子庾黔婁為父親病情嚐糞,現在也有用糞便移植治療嚴重困難梭菌感染,臺北榮民總醫院更領先國際,進一步發現腸道菌和肝癌免疫治療效果有關。研究團隊發現,有好菌相的患者,使用免疫治療存活中位數可從15個月提高到22.8個月、死亡風險下降70%、治療反應率從2~3成提高到5成。
看更多:治療困難梭狀桿菌感染 北榮用「冷乾技術」讓微菌叢植入更輕鬆
肝癌免疫療法起步晚 終於找到生物標記
北榮胃腸肝膽科主任黃怡翔表示,免疫治療是晚期肝癌主要治療方式,但免疫療法在肝癌的起步比較晚,國內每年新增約1萬名肝癌患者,其中1000~1500人適用免疫治療,不過因為沒有健保給付,過去也沒有好的生物標記,患者要先花一大筆錢才知道治療是否有效。2018年科學期刊發現腸道菌影響腫瘤免疫治療效果,引起對肝癌研究的啟發。
看更多:肝癌/不幸罹癌要接受哪種治療?只能開刀嗎?7種肝癌療法一次看
毛梭菌是肝癌患者的好菌種 可提升免疫治療效果
黃怡翔領導榮陽團隊從2018年起,針對接受免疫治療的41位肝癌患者,和17位健康民眾的糞便檢體,進行腸道微菌叢的次世代基因定序比較分析。結果發現,對於免疫療法有良好反應的患者糞便中,以毛梭菌和韋榮氏球菌占大宗,同時毛梭菌的豐富程度,也跟患者糞便中的「次級膽酸」濃度有顯著的相關性。整體而言,腸道內毛梭菌占3成的病患就是有好菌相,患者的肝腫瘤對免疫治療的反應以及存活率都明顯更好。而腸道中壞菌多的患者,存活率中位數只有3到6個月,但好菌多的患者可達22.8個月,且死亡風險下降70%。
團隊後續再以33位病人做驗證,結果發現,腸道有好菌相者治療反應率高達5成,比一般僅2~3成的反應率更高,且腫瘤無惡化存活期達8.8個月,比壞菌相的1.8個月更長。
腸道有好菌相存活期更長
研究團隊成員,同時也是臺北榮總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沛璋表示,透過驗證,還發現好菌相的患者超過一半以上都還活著,而且有長尾效應、持續存活,相較於好壞菌各半者只有11.1個月和壞菌相患者6.5個月存活期,已高出許多。臺灣和整個亞太地區都是肝癌盛行區,這項成果有助於臨床醫師以非侵入性的方式,預測肝癌病患接受免疫治療後的腫瘤反應及預後,提供更適切的治療。
看更多:8種人不適合吃益生菌!誰最該吃益生菌?益生菌權威點名11種人
用腸道菌相預測治療效果 避免白花錢
黃怡翔進一步指出,免疫治療每3周需做1次、費用約18萬元,通常會先打4次,所以總費用約需72萬元,而有效的話就要持續用,或許持續2年會產生免疫記憶,但長期下來要打多久仍不知道。未來可在患者進行免疫療法前先檢測糞便,了解腸道菌種,或透過檢測膽酸等方式,預測治療效果,避免患者白花錢。
腸道菌能否改變?
對於腸道菌種能否透過飲食、生活型態或補充益生菌等,讓壞菌減少、好菌變多?黃怡翔說,一個人腸道菌要改變並不容易,即使每天服用益生菌,改善時間仍很有限,且一段時間後又會定型、幾乎無法改變,這也是學界還要再努力的方向。不過通常壞菌多,可能疾病也相對較嚴重,好菌才會無法存活,這其中可能也有因果關係。他也呼籲患者不用氣餒,就算腸道壞菌多、免疫治療效果差,但還有標靶治療,未來仍有機會,配合局部治療達到腫瘤控制。
北榮研究成果領先國際
北榮這項研究成果是首次針對肝癌免疫療法與腸道細菌的研究,已榮獲今年歐洲肝病醫學會年會肝癌類別的最佳研究,並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癌症免疫治療期刊》(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北榮副院長侯明志表示,肝癌可以開刀、電燒、栓塞、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將來可能還有質子治療、重力治療等選擇。而腸道微生物占人體內細胞數量7到9成,腸道菌有它的意義在,目前已知跟第一型糖尿病、肝癌、腸癌、免疫等都有相關,預期臨床應用會越來越多。
◎ 圖片來源/北榮提供
◎ 諮詢專家/黃怡翔醫師.李沛璋醫師.侯明志醫師
→疫後時代來臨,染疫怎麼辦?與疫共存怎麼防疫?快來看防疫懶人包!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