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member-icon

糖尿病成創作動力 當代藝術家石晉華車禍亡 血糖《測量》創作告終

戎華儀 報導 2024/07/02 10:00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台灣當代行為藝術家石晉華,6/28騎機車因不明原因自摔,遭後方機車追撞,送醫搶救不治身亡,享年60歲。石晉華17歲時罹患第一型糖尿病,每天測血糖、注射胰島素的生活,成為他投身藝術和創作的最大動力。

 

石晉華的車禍事發經過沒有被監視器拍到,詳細原因還有待調查。石晉華是當代藝術頗具份量的藝術家,曾發表《走筆》、《走鉛筆的人》、《測量》等系列作品,多次受邀在亞洲雙年展、台北雙年展展出作品。與石晉華合作15年的藝廊安卓藝術表示,預計7/7舉辦公祭,並規劃未來將為他舉辦紀念展。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看更多:糖友服排糖藥降血糖 為減重又採「間歇性斷食」 釀酮酸中毒差點沒命

 

第一型糖尿病 僅占總糖尿病人口不到0.5% 誘發因子多難追溯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王治元指出,第一型糖尿病因外在因素誘發體內的抗體攻擊胰島細胞,導致無法自行分泌胰島素,必須終身仰賴人工注射,在以往的醫學研究中發現,遺傳並非第一型糖尿病發病的絕對因素,有些人雖帶有遺傳基因,卻終身沒有發病,誘發抗體攻擊胰島細胞的因子相當多,通常患者發病時早就難以追溯原因,已知因子有腸病毒中的克沙奇病毒、牛奶中的某些成分,因此第一型糖尿病幾乎無法預防。

 

第一型糖尿病被健保列為重大傷病,健保署統計到今年5月底止,有效領證人數1萬4028人。王治元說,全國糖尿病人口約250~260萬人,第一型占比僅不到0.5%,每年每10萬人的發生率約11~12%,相較於西方國家算是相當少。

 

根據《台灣糖尿病年鑑2020第一型糖尿病》中引用健保資料庫的統計,2016年第一型糖尿病新發病患者年齡層和人數比例,成人約占40%,兒童和青少年占60%。王治元表示,第一型糖尿病的發病年齡平均在30歲以下,多數在幼年或青少年階段發病,出現脫水、休克、腹痛等高血糖、酮酸中毒的症狀,或因感染送醫急診從而發現。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必須每天多次測血糖、注射胰島素,才能維持接近多數健康人的生活,因此相當依賴各種控糖的儀器和工具,判斷是否需要補充糖分或額外注射胰島素,以保持血糖的平穩。

看更多:連續血糖監測免天天扎針!11/1健保給付2種人 年省7千多元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持之以恆 積極處理血糖波動

認識石晉華多年的友人、糖尿病衛教師李碧雲表示,行為藝術創作過程通常極為耗時,石晉華早年曾對創作過程中途必須停下來處理血糖波動的變化,導致創作和思緒被打斷、受干擾,感到頗為困擾,後期因使用較新型的胰島素,創作被中斷的情況已有減少。

 

李碧雲回憶,有次與石晉華聊天時,兩人用開車該看遠還是看近,比喻控制血糖所採取的策略和思路。石晉華認為,永遠專心開好車子前方50米的路即可,遠在前方的幾百公里,也是由眼前的50米不斷延伸而至,不用只想著如何開到幾百公里外的遠方,以此比喻他希望照顧好當下的血糖,並持之以恆到達道路彼端,可以看出他控糖的心態積極正向。

 

石晉華曾以自己每天測血糖、注射胰島素所產生的醫療廢棄物,例如用過的血糖試紙、乾掉的棉球、打過胰島素的針頭,發展出《測量》系列創作,其中一項創作,是將他用過的醫療廢棄物用夾鏈袋裝成一包一包、標註日期,再用紅線串起,經年累月不斷累積成數以千、萬計,石晉華曾表示,他要不斷收集到最後一包,生命結束後請友人將紅線打結,這項創作才會終了。他將這些醫療廢棄物收集袋喻為珍珠,象徵經歷痛苦累積鍛鍊後,轉換成智慧與美德。

 

糖尿病患駕駛交通工具前 先測血糖再上路

李碧雲提醒並建議第一型和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獨自駕駛交通工具前,為避免因血糖波動發生意外,需要先評估駕駛路程需要多長時間、胰島素或口服藥的藥效在駕駛交通工具的時段中是否可能造成血糖降低,出發前最好先測血糖,不低於100mg/dL再上路,若低於100,就算沒有低血糖,也應該先補充碳水化合物,若駕駛路程時間長達1、2小時以上,最好半路停靠在安全的地方測血糖,確認安全無虞再上路。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看更多:低血糖吃什麼提升血糖速度最快?糖尿病衛教師指這種糖是首選 10分鐘有感

 

◎ 圖片來源/翻攝自安卓藝術臉書
◎ 資料來源.諮詢專家/石晉華個人網站.安卓藝術.王治元醫師.李碧雲衛教師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下載APP】

分享文章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延伸閱讀
人氣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