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書法家長壽之道!寫書法6大好處強身健體、益壽延年 練這字體還能調節血壓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社會角色的多樣化,人們所承受的壓力也愈見沉重,各式各樣減輕身心壓力的養生方法也層出不窮。書法被認為是養生之首,自古就有「壽從筆端來」的說法,道出的正是書法與養生之間的關係。
書法家大多長壽
宋代詩人陸游說:「一笑玩筆硯,病體為之輕。」是說練習書法,筆下生力,墨裡增神,有利於防治疾病,強身健體。
翻開書法史,發現一個耐人尋味之現象──著名的書法家高齡長壽者甚多。歐、顏、柳、趙四大書法家皆逾古稀之年,歐陽詢享年85歲,顏真卿壽至76歲,柳公權高壽88歲。虞世南89歲,而如隋代的智永更是活了近百歲。現代書家張宗祥84歲,沈尹默88歲、林散之87歲。由此我們可以將書法與養生之間的聯繫,剖其由、達其源,做一番通觀概論。
書法與中醫養生之間的關係
把寫毛筆字與健身長壽聯繫在一起,當然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首先,從身體上來說屬於體力活動,過程中調和運氣,有益身體。
每日臨池握筆,開卷書寫,必然端坐凝視,專心致志;寫字時頭正、肩鬆、身直、臂開、足安;執筆則指實、掌虛、掌豎、腕平、肘起。
根據中醫經絡學說,手揮筆管,可摩動「足三里」這個強壯穴;我們常用的五指執筆法,非但可把字寫得剛健有力,而且通過手指活動能調和氣血,活絡關節,平衡陰陽,有益身體,促進生命活力。
練習書法是輕體力勞動,它幾乎需要全身活動,一身之力由腰部而漸次過渡到肩──肘──腕──掌,最後貫注到五指,運行於毫端。古人云,「力發乎腰」,「務使通身之力奔赴腕下」,就是指此而言。
因此,練字看上去只是手在動,其實全身的氣血都在運行,書寫者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可見書法過程貫穿了氣機的調節、意念的運用和情致的駕馭,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過程。
其次,書法可調節心態,使情緒穩定。中醫學認為,「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七情太過可使臟氣失調,狂喜之時,習書能凝神靜氣,精神集中;暴怒之時,能抑鬱肝火,心平氣和;憂悲之時,能散胸中之鬱,精神愉悅;過思之時,能轉移情緒,抒發情感;驚恐之時,能神態安穩,寧神定志。
書家周星蓮在《臨池管見》中所云,「作書能養氣,亦能助氣。靜坐作書數十字或數百字,便覺矜躁俱平,若行、草,任意揮灑,至痛快淋漓之候,又覺靈心煥發。」
亦有人稱書法是紙上進行的氣功和太極拳,寫字和練太極拳一樣,要求凝神靜慮,端己正容,心平氣和,意沉丹田,氣運形體。需要靈活自如地運動手、腕、臂乃至全身,所謂「以通身之功之力而用之」。如此必會自然地通融全身的氣血,使體內機能得到柔和的調整,促進血液迴圈和新陳代謝。
同時,寫字還具有不可忽視的心理保健作用。唐太宗《筆法訣》說,「夫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於去妙;心神不正,字則欹斜;志氣不和,書必顛覆……」、「喜則氣和而字舒,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則氣鬱而字斂。」不同的心理狀態會使人受到不同的影響暗示,寫出的字也各不相同。
楷書:字體端正工整,結構緊密,筆法嚴謹,沉着穩重,適合於焦慮、緊張、恐懼症、冠心病、高血壓、心率紊亂患者的心理調節。
行書:字體如行雲流水,輕鬆自如,對抒發靈性,培養人的靈活性和應變能力很有幫助,適合憂鬱症、有強烈自卑感、手足麻痹、腦血栓患者練習。
草書:體態放縱,筆勢連綿迴旋,離合聚散,大起大落如風馳電掣,一氣呵成。尤其適合精神壓抑,憂鬱者抒情達性之用,而不宜焦躁者練習。
隸書:書體從容,風格變化多端,形象豐富,對於調節焦躁不安,固執偏激的情緒者有幫助。
看更多:廖筱君重拾書法樂 手不聽使喚抖不停!醫:單手抖、雙手抖病因不同
書法修身養性6大優點
①書法養神
《黃帝內經》說,「靜則神藏,躁則消亡。」書法能讓人的心靜下來,通過學習書法凝神靜慮,少躁動,書法之動是專一不雜、養神之動。
②書法養心
學習書法可以培養我們耐心、細心的素質。耐心恆也,細心微也。老子說,「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杜甫有詩曰,「始知豪放在精微」。書法的起筆收筆處可培養我們精微的好習慣。
看更多:名醫公開護心10大祕訣!正確深呼吸預防高血壓 這種運動每天5分鐘強心臟
③書法養目
書法要心悟手出,耳濡目染,而觀察最為重要。孫過庭在《書譜》中說,「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書法尤其注重眼的觀察能力。
④書法養美
學習書法是學會欣賞美、發現美、創造美的過程。
⑤書法養勤
練習書法需要堅持、勤奮,會培養人的耐力。唐杜甫《柏學士茅屋》詩,「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
⑥書法養學
學習書法不僅僅在學寫字,同時也是注重傳統文化的學習,諸如經子史集等傳統文化。
書法不僅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養生之道。習書法,既能培養高雅的愛好情操,也是一種修身養生的好辦法。同時祝願大家在書法逸趣中,洞徹書學真機,身心怡然,益壽延年。
看更多:揭祕4種長壽面相!沒有長壽特徵怎麼辦?名醫教延壽2招:喝枸杞水、吞口水
◎ 本文摘自/《365天減壓秘笈》香港心理衞生會 著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