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成功
已複製連結
廣告
樂生活

「寧願活在子孫心裡」吳念真走過鬼門關 談人生最後:骨灰別放寶塔、後代不用掃墓

  • 吳詠霓 整理
  • 2023/04/06 12:32
  • 字體放大
  • 「寧願活在子孫心裡」吳念真走過鬼門關 談人生最後:骨灰別放寶塔、後代不用掃墓

    導演吳念真2015年曾因摔傷導致顱內出血,一度發出病危通知,「彷彿死過一次」的親身體驗,讓他理解,豁達面對就是對生命的最大尊重,只有學習接受死亡,才能在臨終那一刻安詳離開。

     

    吳念真把曾獲普立茲劇本獎的故事《心靈病房》,改編成《當妳轉身之後》搬上舞台,由綠光劇團在國內巡演。這是吳念真首度以戲劇探討死亡議題。

     

    死亡,是人生不可免的結局,卻少有人能預做準備,從容以對,因而面對人生倏忽即將謝幕,一般人常手足無措,即便是看慣生老病死的醫護專業人員,也不例外。所以,《當》劇看似討論死亡,實則劇中的生命回顧、人生信念和價值觀的質疑,處處都在藉著生死大事告訴大家:「只有了解死亡,才能算真正的活著。」

     

    吳念真,這位台灣知名度最高、曝光率也最高的「歐吉桑」,只要打開電視,很難不聽見他聲音、看到他的身影,他始終活力充沛地活躍於編劇與導演、公益與廣告的舞台;而在《當妳轉身之後》,他又多了一個身分——安寧療護的「代言人」。

     

    擦身而過 才知死神說來就來

    吳念真說,去年在浴室跌了一跤,導致顱內出血住進加護病房,醫院甚至一度發出病危通知,幾與死神擦身而過,也讓他悚然一驚:原來,死亡說來就來。

     

    「感覺自己彷彿死過了一次!現在回想當時情況,事件發生前後已完全不復記憶,到底是睡前上廁所跌倒?還是睡眠中起身上廁所才摔跤?我完全沒印象。」吳念真說,只知道太太聽到「碰!」一聲起來查看,才發現他跌倒了,只見他爬起來後即抱著馬桶狂吐,學護理出身的太太立即打119求救。

     

    倔強的吳念真卻不肯隨到場的救護人員就醫,「太太說我堅持不要,但,當時對話已完全不記得。」隔天,吳念真起床刷牙時發現,怎麼流鼻血了?頭暈得厲害,並伴隨劇烈頭痛,這時他才主動央求兒子快將自己送醫,結果,一上車意識就模糊了。

     

    「回頭想那天晚上,如果就這樣走了,事情將如何?」不過,他也說,「當然,走了,也就沒記憶了。」這起意外經驗,讓他無可迴避地直視死亡,且對生命有更了深一層的省思。

    看更多:真正的離別總是猝不及防!外公離世前「我還跟他說放假會回來、記得吃藥」

     

    死亡悲劇 不止親人消失而已

    自小在礦村成長的吳念真說,礦工就是最高風險的苦力生涯,那個年代礦災頻傳,全村終年籠罩在死亡的陰影下。「明明早上還跟你有說有笑的叔叔、伯伯,下午卻被抬著出來。」小時候的他直想不通,為什麼活生生的人,剎那間就不見了?然而,最令年幼的他害怕的是,死亡的悲劇往往不止是親人消失而已,活著的人也會跟著變動、四散,原來和他一起上學、遊戲的玩伴,常因父兄的辭世,被迫中斷童年,離開學校去打工,撐起全家的家計。

     

    「從小就看慣了生生死死,對死亡一點也不陌生,知道它隨時在一旁窺伺。」那時,對死亡的感受,就是令人不知所措。及至年長,他才了解,害怕並沒有用,死亡不會因人們的畏懼而改變腳步,不如趁大家在一起時,好好把握並珍惜彼此相處的時刻。

     

    吳念真說,他有一堅信不疑的信念,就是把每天都當做最後一天來過,希望生命不要留下任何虧欠和遺憾,「這個想法看似理所當然,卻很難做到。這次大難不死,給了自己很深的體悟。想想從16歲起工作至今,自己好像從沒有好好enjoy,應該要好好享受生命,才對呀!該做的事也要快快做,不要拖延了!不會有無盡的明天等著你。」

    看更多:「不要救我!想把錢留給女兒」抗癌10年病人不想再治療 江坤俊一句話暖哭千萬人

     

    體會安寧真諦 願義務代言

    吳念真因緣際會接觸安寧照顧基金會之後,了解基金會不止從事生命與死亡教育,更積極推動安寧療護相關立法、預立醫療自主計畫(ACP)等制度,希望保障每個人尊嚴、自然、安寧活到最後一刻。在認同這個理念下,他即欣然接受邀請,不僅慷慨邀請安寧基金會成為綠光劇團今年公演的贊助伙伴,大家齊心協助推動安寧社會教育,他還無條件幫基金會拍攝公益廣告,成了安寧療護最新的代言人。

     

    吳念真說,尊重生命的自然歷程,對於末期病患,不提前結束其生命,但傾其所能協助減輕其病苦,讓病患在能擁有生命尊嚴下,從容和身邊的人道愛、道謝、道歉和道別,然後安然逝去,這是多麼的美好!家屬也能勇敢地渡過哀傷期,重新展開新的人生,這正是安寧療護的目的。

     

    他並以自身經驗為例,當年他母親罹患大腸癌末期,已有骨轉移,全身骨頭變得危脆,因此,他主動幫媽媽簽署了放棄急救同意書,「放棄急救,並不是消極等死或見死不救。」他知道一旦媽媽病危,若依例施予急救,她的骨頭勢必一壓就碎,他實在不忍心媽媽臨終前再承受這些不必要的折磨。

    看更多:70歲韓國潮嬤天天出門、隨時打扮好!她分享人生態度「只做想做的事、開心過生活」

     

    無效醫療 浪費資源、受盡折磨

    吳念真見過許多長輩臨終前,醫護人員在子女要求下拼命施予急救,結果反而延長了痛苦,讓當事人在臨終前受盡折磨,而且毫無意義。「有些晚輩總以為,這麼做是克盡孝道,事實上,這只是子女晚輩們的主觀意志,卻不是從當事人的權益考量,既非是對病人最好的處置,很可能還違背了當事人意願。」他認為,台灣迄今,面對病患到了生命末期,多數醫師及民眾仍以急救為第一任務,許多末期病患靠著醫療儀器撐住一口氣,延續生命過很長一段時間,不僅浪費醫療資源,也讓自己及家人吃盡苦頭。

     

    所以,「我很早就告訴兒子:我的人生最後安排,希望由我自主決定!」假如罹患了癌症到末期,即使侵入性治療可以讓人多活半年,但是,換回來的是臥床、插管,毫無生命品質和尊嚴,「拜託!不如讓我在這僅餘的半年裡,不要再接受那些無效醫療,只要幫我用嗎啡止痛,有效控制疼痛,讓生活品質好一些,讓我有尊嚴、愉悅地過完生命中的每一天,我就很知足了。」

    看更多:親人重病該急救還是該放棄?怎麼和長輩開口談生死?楊月娥:重來一次,我不會救媽媽

     

    在心裡佔一席地 就夠了!

    因此,吳念真在處理完媽媽的後事,索性也向兒子一併交代未來身後事處理方式。「不用太麻煩!找些朋友,大家說再見,把遺體燒化成灰,用樹葬就行了。半年後,樹葬位置還可騰出來,換人使用,你們也省去了年年掃墓的麻煩。」

     

    吳念真說,他不希望後代將他的骨灰存放在寶塔或某些地點,日後子孫一忙起來,連探望都沒有,反而讓他因被遺忘了而難過,「我寧願在你們心裡佔一席之地,這樣就夠了!」吳念真在《當妳轉身之後》記者會上,還公開這樣對兒子吳定謙感性告白。

     

    把生命末期的決定 當重要人生功課

    台灣早已進入老年社會,不久的將來,還將進一步邁入超級老年社會。安寧療護,ACP觀念都應進一步推廣到每個家庭,把生命末期的決定當做重要的人生功課。「人生走到半百,就應該開始思考這些問題;如果有疑慮或不清楚該怎麼做,如何預立或執行醫療自主計畫,都可以諮詢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也可以諮詢該基金會免付費專線0800-008-520。」

     

    吳念真也發現,近幾年坊間有關面對及探討死亡的書籍不少,說明這個議題隨著人口老化帶來的社會變遷日益受到重視。最近他剛讀了一本《當呼吸化為空氣:一位天才神經外科醫師最後的生命洞察》,敘述一位37歲的神經外科醫師,在即將攀上人生巔峰之際,死亡陰影突然橫亙眼前,不過,他仍勇敢地直視死亡,在所剩無多的時間中,他奮力一探生命的根本價值。「死亡,什麼也沒改變,但,也改變了一切!」特別值得一提、讓吳念真耳目一新的是,書中提到醫師的任務不只是抗拒死亡,而是要讓末期患者知道自己的生命空間,「知道未來會怎樣、應該做什麼,我覺得對於末期患者來說,這比討論病情還重要。」

    看更多:「人生不跟人綁一起」譚敦慈大方擁抱獨立老 每天都做1運動、這樣吃出健康

     

    從這位神經外科醫師談到《當妳轉身之後》的文學教授,後者改編自美國劇作家瑪格麗特1995年作品,原作曾獲普立茲戲劇獎的《Wit》,2001年拍攝成電影《心靈病房》;講述罹患卵巢癌的教授,雖然主治醫師是自己昔日學生,但在治療過程中,醫師冰冷、不體貼病人感受的態度,令她感到十分孤獨。吳念真說,原作非常冰冷,西方人習於以理智講述醫病關係,台灣社會並不盡然如此。因此,他花了不少力氣改編,賦予劇情豁達、溫暖、正面的走向,讓病人在護理師和恩師關懷下,重新感受到愛和溫暖,終而從容面對人生終點。

     

    吳念真希望這部戲可以幫助大家思考生命,像劇中人物般,以幽默方式正面解讀生死,「走到結局時,並非全是痛苦。」在他看來,死亡如同「轉機」一般,是到另一個空間的必經旅程。豁達面對,便是對生命最大尊重,只有學習接受死亡,才能在臨終那一刻安詳離開。

     

    ◎ 圖片來源/綠光劇團提供
    ◎ 資料來源/安寧照顧基金會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下載APP】

    「寧願活在子孫心裡」吳念真走過鬼門關 談人生最後:骨灰別放寶塔、後代不用掃墓
  • 人氣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