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不管順不順,屁股都好痛,還會流血……是痔瘡還是肛裂?
一般來說,會覺得屁股痛,大部分都是因為肛門流血。以門診病例來講,造成流血90%的原因都是痔瘡。但除了痔瘡,還有其他會痛的肛門疾病,譬如肛裂、膿瘍、廔管,這幾種的臨床表徵都不太一樣。
如何分辨自己是不是得了痔瘡?痔瘡的形成原因是什麼?
痔瘡是現代人常見的問題,當肛門靜脈叢腫大,黏膜往外突出,就會形成痔瘡。若痔瘡無明顯疼痛,不至影響生活,則無需過度擔心;若覺得疼痛不適,就必須就醫治療。痔瘡患者在排便時,會流鮮紅的血,但情況與血便不同,最好的分辨方式就是用衛生紙擦屁股時,衛生紙上會沾染鮮血。痔瘡依嚴重程度,可分為四級:
痔瘡依腫脹的位置,可分為內痔與外痔,兩者分界點為肛口和腸子的交界處,稱為齒狀線。內痔長在腸子,屬於內胚層,而腸道黏膜上的內臟神經比較不敏感,所以患者只會覺得悶悶的而不會感到疼痛,但仍然會流血;外痔則長在肛門口,屬於外胚層,是神經敏感的皮膚組織,因此患者會感到疼痛,就是大家常說的「坐立難安」。基本上,臨床診斷很少分內外痔,大部份稱為混合痔,因為不會只有一個內痔或外痔,大部分都是整個腫起來,造成不適的情況。
【痔瘡的治療方式】
痔瘡的治療方式有分保守療法與手術治療,醫師通常會建議先使用保守方式。大部分患者都可從日常生活中做到,例如多吃高纖食物、多喝水,以預防便祕,並搭配溫水坐浴療法,水溫約38∼40℃,每天1∼2次,每次10∼15分鐘。
若保守治療到了後期,大便流血次數越來越頻繁,症狀越來越嚴重,應立即就醫,根據醫師診斷來決定是否需要手術。比較簡單的手術是保守的結紮術,利用雷射、紅外線、熱燒、超音波等方式治療出血點,但痔瘡傷口還在;根部切除術屬於根治型手術,將患者的內、外痔一起拿掉。
如何分辨自己是不是肛裂?肛裂的形成原因與治療
肛裂也會流血,有時候流血量甚至比痔瘡還多。但是肛裂的痛只跟排便有關,平常沒有感覺,只有排便時才會痛。嚴重與否則是依排便後的疼痛持久程度來看,嚴重的肛裂可能排便後,過了一個早上還在痛;比較不嚴重的肛裂或許排便完就沒事了。因此患者就診時,醫師通常會問「屁股痛跟排便有關嗎?」如果有,就會再接著問「是排便完就不痛了,還是排完後持續十幾分鐘,或是過了好幾個小時都不舒服?」以藉此了解病患肛裂的嚴重程度。
肛裂就是肛門受傷、裂開。大部分的人以為造成肛裂的原因是便祕、大便太硬,所以排不過肛門,進而導致肛門受傷,其實並非如此。由便祕引起的疾病大多是痔瘡,而肛裂在臨床上的例子,則幾乎都是拉肚子比較兇的病患,所以也可以說腸躁症的體質最容易引發肛裂。舉例來說,十個急性肛裂的病人,可能其中兩個是硬便,剩下八個都是拉肚子。
有腸躁體質的人,可能是因為喝牛奶、喝酒、吃麻辣鍋等,吃完以後拉肚子,導致屁股痛、發生肛裂;此外,如果肛門括約肌張力過緊,也會造成大便次數過多,引發肛裂的症狀;或者,有些女性為了減重而吃瀉藥,雖然排的都是軟便,但屁股還是會疼痛,也是這個原因。
【肛裂的治療方式】
外科通常第一個會選擇用藥物在「腸胃道蠕動的地方」做局部治療,假如治療沒有效果,就必須再看臨床的症狀反應:如果患者肛裂的痛是持續好幾個小時,嚴重影響生活作息,我們就會建議他動手術,把裂傷的地方切除掉,再處理部分的括約肌使它放鬆,這樣才能完全解決他的問題。因為如果患者括約肌過緊、肛壓過高,大便次數就會過多,容易造成二次受傷,此外,我們也會對患者做飲食和生活作息方面的衛教措施。
◎ 本文摘自/《腸道,你的健康密碼:專科醫師教你健康吃、順暢排,保有好腸識》郭立人 著
◎ 編輯/朱育嫻整理 ◎ 圖片來源/資料夾文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