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腹瀉、貧血?6大警訊,別讓「發炎性腸道疾病」變腸癌
腸道疾病中,大腸癌令人聞之色變外,還有一種「發炎性腸道疾病」,從年輕開始就會如影隨形跟著病人一輩子。一名29歲許先生,從好幾年前就開始有反覆的腹痛、腹瀉、血便,嚴重時一天要跑十幾次廁所,大便中也會帶血,幾個月來發作頻率愈來愈高,生活品質大受影響;就醫接受大腸鏡檢查,發現左側大腸腸黏膜瀰漫性的連續性發炎,並有自發性出血徵兆,醫師評估後確認是發炎性腸道疾病中的「潰瘍性大腸炎」。
示意圖/TVBS
腸道慢性隱形殺手 好發學生或上班族
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發生率,在近期以來節節上升,依據健保局資料統計,從1998年到2013年短短15年間,病患人數增加了26倍。奇美醫學中心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王宿鴻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主要是身體在腸道有不正常的發炎反應,造成慢性腹痛、血便、裡急後重和其他腸胃道外的症狀等,其致病原因目前並不清楚,據推測和自體免疫系統、基因、飲食、環境和腸道菌叢有關。
王宿鴻醫師進一步解釋,發炎性腸道疾病目前可分為「潰瘍性大腸炎」和「克隆氏症」,其分法是依據病灶分布的位置、發炎的深度和內視鏡下的影像表現等。其一般好發於20~45歲之間的青壯年如學生或上班族,由於此族群生活忙碌而常忽略自身健康,初期症狀容易與常見的急性腸胃炎、功能性腸道機能障礙、腸躁症等混淆。
由於發炎性腸道疾病是一種慢性疾病,不好根治,病人常常在一生中症狀會反覆發作和緩解,王宿鴻醫師說,患者若沒有治療控制腸道的發炎反應,經年累月下來會造成嚴重的併發症如腸道狹窄、腸阻塞、腸穿孔、營養不良、感染、廔管、癑瘍等,日後大腸癌風險也比一般人高出許多。
注意6警訊 別讓病情惡化反覆發作
王宿鴻醫師提醒,若有以下的症狀和警訊,一定要儘早就醫,以排除發炎性腸道疾病的可能:
❶慢性腹痛超過2個月以上,有時候甚至半夜痛醒。
❷慢性腹瀉、血便超過2個月以上。
❸一天要跑好幾次廁所,蹲在馬桶上明明有便意但卻排沒多少。
❹沒有刻意要減肥,體重卻愈來愈輕。
❺食慾差,易疲倦,生活無精打采。
❻不明原因的貧血,發燒。
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如何治療?王宿鴻醫師說,因為這種疾病通常與病人終生為伍,所以治療目標就是降低發炎反應、改善生活品質、避免併發症的產生;輕微者給予抗發炎藥物和飲食控制,若嚴重者需要到給予免疫抑制劑如類固醇、生物製劑等,盡量讓疾病控制在不活化的緩解階段。
◎ 編輯/朱育嫻報導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