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歲張忠謀戴助聽器 好聽力靠「晶片升級」!醫:聽損溝通障礙藏失智風險
今年91歲的「晶圓教父」張忠謀退休後旅行、演講、打橋牌,傳承人生智慧給企業界人士,絲毫看不出老態,而他去年在出席一場論壇時更透露,他發現自己配戴的助聽器,其中晶片是台積電代工的,而每3年,助聽器品牌就會來說服他更換新品,主要說詞是「晶片升級了」;張忠謀的妙語如珠,也引發各界對年長者聽力與配戴助聽器的討論。
台灣耳科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耳鼻喉部耳科主任劉殿楨教授指出,聽覺是人類重要感覺之一,尤其年長者的聽損被認為與憂鬱、社交障礙,甚至失智的發生有關,因此值得特別重視。劉教授指出,由於年長者的聽損大多是「感音神經型」,是內耳毛細胞、聽神經細胞傷害所造成。
看更多:老番顛講不聽?結果是耳屎塞住耳道!疫情影響老人就醫評估退化 國健署推出Line在家自己測
中年聽損種下老年失智風險
劉殿楨教授表示,統計上,65歲以上年長者約1/3、 75歲以上2/3有聽力損傷的問題,到了80歲,則十之八九的老人家有聽力與溝通的問題;而據研究,在40%可找到原因的失智症當中,竟有9%的失智長者中,在中年時期就發生聽損的情形。
劉殿楨教授表示,由於感音神經型聽損幾乎無法藉手術或藥物治療,一般會建議使用助聽器來改善溝通,但不少長者對使用助聽器的經驗印象多半有點負面,據悉,張忠謀創辦人也曾自承,即使是台積電代工的助聽器晶片,也「還有進步的空間」。
秀傳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蕭信昌也說明,年長者的聽力受損往往從「聽不到」到「聽不懂」,影響的層面不僅有聽力本身,包括大腦的認知功能、語言辨識能力也走下坡,長期下來造成社交畏縮與情緒等心理層面的影響。他認為,年長者趁早戴上助聽器,不僅可延緩大腦認知功能的退化、聽覺神經細胞的凋零,也有助於維持正常的社交功能。
看更多:女子潛水聽見「啵」一聲 上岸竟聽力減退!醫提醒:下水做好1防護
傳統助聽器 噪音、回授音令人卻步
劉殿楨教授指出,年長者對於配戴助聽器的印象或經驗不好,主要有二,一是所有的聲音都放大了,包括了很多環境噪音、不想聽的聲音,而想聽的反而沒那麼清楚,有戴沒戴效果沒差。或是在安靜環境下,不用助聽器也聽得到;而嘈雜環境下,用了也沒幫助,有時更糟。他認為這是助聽器設計的瓶頸之一,消除噪音及雜訊的機制還有待改善,也許利用人工智慧能有所改善。
另一項則是,不少聽損病人反映,聲音被放得很大聲,但很不清楚。事實上,聽得清楚的「辨音」是人體內耳天生的功能,目前市面上的助聽器還無法非常有智慧幫聽損患者辨音,很多研究者試圖使用一些科技如移頻,將語音信號改變,讓患者容易辨識,但效果並不完全理想,期待科技日益進步能為助聽器帶來更好的辨音功能。
蕭信昌醫師則說明,助聽器是一項由耳道內外接收器、擴大器等組合而成,小型而精緻的播音系統。聽損患者到醫院時,會先由專業聽語團隊為患者進行聽力測驗,再根據其聽損程度客製化助聽器,一般聽損程度不太高的患者,建議配戴耳道式助聽器,隱密且效果好;若聽損程度較嚴重,則需配戴耳掛式助聽器。
與聽損者說話 正面、慢說、講清楚
蕭信昌醫師表示,新一代的助聽器已大幅降低傳統助聽器「回授音」嘰嘰叫的干擾,密閉性也佳,對雜音和噪音的降低功能提升不少,許多產品有藍芽功能,便利度高,他個人在多項產品體驗中,感覺到音質、音訊幾乎可媲美時下火紅的耳機產品。
除了配戴助聽器,劉殿楨教授提醒,與年長者互動要注意「溝通技巧」,說話時與聽損長者面對面,放慢說話速度,且口齒清晰,不要一面吃東西一面說話,且環境中沒有其他雜音干擾,才不會老是造成「雞同鴨講」的誤解。
蕭信昌醫師則建議,聽力與語言溝通是年長者人際互動很重要的層面,儘管使用助聽器應無法預防及阻止聽力的惡化,但對年長者的心理層面及生活品質影響頗大,當長期籠罩在疏離、社交畏縮的情緒下,情緒和健康也會低落,目前有不少專業助聽器廠牌,他鼓勵年長者依聽損程度和經濟條件配戴,定期追蹤、調校,可以讓自己的人際互動與心理層面都改善,也對提升老年生活品質有所助益。
看更多:別把聽不清楚、走路變慢、健忘等當成正常 1評量幫長者健康老化
◎ 圖片來源/TVBS
◎ 諮詢專家/劉殿楨教授.蕭信昌醫師
→疫後時代來臨,染疫怎麼辦?與疫共存怎麼防疫?快來看防疫懶人包!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