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忽也是兒虐!台大兒醫呂立:不給營養食物、單獨把孩子留在車上都算
「應注意而未注意」或「應就醫而未就醫」,都屬於「疏忽」型態的兒虐事件,而找出「疏忽」的個案是為了幫助有需要的孩子與家庭,並不是為了責難照顧者。「台灣兒童友善醫療之父」呂立如此警惕家長。
台大醫院兒少保護醫療中心主任呂立分享,他所屬的醫院,只要有車禍受傷的兒少是因為乘車未乘坐安全座椅,或乘坐機車未配戴安全帽,就會以兒虐類型中的「疏忽」進行通報。
你看到這裡可能會驚呼:「這怎麼能算兒虐呢?」呂立認為,從兒少保護醫療工作者的角度看,如果做好兒童安全措施,就能減少兒童傷亡,這就是「應注意」的照顧內容,「應注意而未注意」或「應就醫而未就醫」,在他看來都屬於「疏忽」型態的兒虐事件。
「一般人看到兒虐二字,馬上就聯想到施暴!」呂立說,兒虐不是只有一般人認知中的打小孩而已,因為某種原因而引發的行為,只要有傷害兒童身心健康,甚至危及兒童的生命安全,就可以定義為兒虐。
被嚴重低估的類型
呂立說,小生命很脆弱,稍有不慎就會受傷,比如未給嬰幼兒該有的飲食營養,孩子因長時間未進食而出現低血糖,甚至導致腦部的發展遲緩、為孩子洗澡的環境有燙傷的風險性、搭車時沒有使用安全座椅或沒有繫安全帶、下車買東西卻單獨把孩子留在車上。
以上這些行為雖然不構成身體虐待,但都算是疏忽,不出事則已;若有個萬一,都會使得孩子陷入危險,甚至送命,所以疏忽就是令孩子置身危險,也算是不當對待兒童的一種形態。
看更多:嬰兒滾下床要送醫?搖抱會腦出血嗎?「7個小孩頭部外傷問題」完整解答
▲疏忽型態舉例。
2020年,台灣調查確認為疏忽的案件數達1232件,約占兒虐案件總數的1成。但呂立認為「這數字被低估了」,我們以歐美國家案件來看,疏忽占兒虐事件的比例高達60至70%,台灣只有10%,實在讓人難以置信。之所以會有這種情況發生,他認為,多數民眾對於疏忽等同兒虐的觀念,缺乏完整而深入的認識。
我們先從定義上來看疏忽,是對於兒童的基本需求不予提供或不作為,包含食、衣、住、健康照護、醫療、教育(就學權)與兒童安全的監督,若無法提供,可能導致兒少身體與認知發展的傷害。
以上述的定義來討論,疏忽的範圍很廣,理應是最常見的兒虐類型,而它被嚴重低估的原因有二。呂立說明,其一,嚴重的疏忽或長期缺乏妥善照護的兒少比較容易被發現,但大部分的疏忽個案缺乏明確徵狀,尤其偶發、短暫事件容易被忽略;其二,疏忽所造成的身心傷害,因果關係舉證不易。
因此我們必須加強民眾對疏忽與兒虐的認知,提升兒少疏忽辨識的敏感度,才能建立及早通報與預防的機制,防止兒少繼續受害。
應注意而未注意
「這樣會不會壓力太大了啊!會不會到處都是兒虐地雷啊!」呂立說,相信或許會有人提出這樣的質疑,好像到處都是風險、都是照顧者的疏忽,動輒被懷疑是兒虐,他也知道有些家長會提出「意外」來為自己辯護,因為有時候孩子會受傷真的只是意外造成的。
那究竟該如何分辨是意外還是疏忽?舉個例子,你走在路上,突然有一架鋼琴從天而降砸在你身上,這是沒辦法預測的意外;但開車、騎車載著孩子,不幸發生車禍時,能做好的安全防護措施卻沒有做足,像是必須使用安全座椅、繫好安全帶、配戴合格的安全帽這些基本的保護措拖沒有做,使得孩子受到了傷害,就是照顧上的疏忽。
「意外與疏忽最大的差別,在於疏忽是應注意而未加注意。」呂立指出,以我們的工作為例,在進行醫療行為時,都需要詢問病人有無藥物過敏紀錄,若發生過嚴重的藥物過敏且留有紀錄,但醫事人員未注意而再給一次藥,就可能導致病人有生命危險。把這個概念應用在兒少保護領域上,就可以用來分辨發生兒虐的究竟是因意外還是疏忽。
並非滿足罪與罰
呂立說,講這麼多,並不是要以疏忽一詞來指責照顧者,只是想讓大家了解疏忽與兒虐之間的關聯,然後大家可以一起努力,更妥善地照顧孩子。
曾有一個案例,因為孩子們的父母都不知去向,由從事資源回收工作的阿嬤獨力撫養兩個孫子。祖孫3人就住在回收場旁邊小屋,衛生條件很不好,從生活環境條件來看,可以算是「疏忽」,然而阿嬤很疼孫子,只是無力改善生活條件,經通報後的社工處置的重點,並不是把孩子帶離照顧者或是責罰阿嬤,而是幫忙找資源,提供他們適當、乾淨又可以負擔得起的住所。
所以找出「疏忽」的個案是為了幫助有需要的家庭,並不是為了責難照顧者,像是地方政府推行的「幸福保衛站」計畫,讓沒飯吃的孩子可以去超商領用免費餐點,這就是為飲食沒有達到基本需求的家庭提供援助。
呂立認為,兒少保護的重點,並不是滿足罪與罰的天平,也不是要提供孩子高貴或完美的照顧環境,而是要確保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基本的照顧與教育教養,以避免孩子受到不當對待的情況發生,這才是他衷心期盼的。所以發現疏忽事件時,看看自己是否能協助改善,如果無法協助,則可以經由通報來取得社政資源協助,一起來改善,讓兒童照顧更安全合宜。
▲疏忽的可能原因。
◎本文摘自/《聽,傷痕在說話:呂立的兒少保護醫療現場紀實,守護受虐兒,重拾家的力量》呂立著
◎圖片來源/親子天下出版‧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疫後時代來臨,染疫怎麼辦?與疫共存怎麼防疫?快來看防疫懶人包!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