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member-icon

阿茲海默症就是失智症?有什麼前兆?誰是高危險群?症狀、預防、治療懶人包

失智 老人 阿茲海默症 拼圖 大腦

吳詠霓 整理 2023/10/25 11:10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現象、一群症狀的組合,而非正常老化,不單純只有記憶力減退,還會影響到認知功能。其中,阿茲海默症是因腦部功能逐漸退化所導致的「退化型失智症」,是最常見的失智症。

 

老年失智症的症狀和病程

失智症的表現分為3方面,包括生活功能、認知障礙和精神行為症狀,在不同階段會有不同表現: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初期病徵

日常生活可自理,外觀無異狀;認知功能輕度障礙,對最近發生的事情容易忘記、語言表達困難,想不起來要講什麼、弄不清楚日期;精神面,對事情缺乏主動性及失去興趣,出現憂鬱或躁動的情緒、多疑。

 

中期病徵

日常生活需要協助;認知功能中度障礙,出現明顯精神行為症狀,會重複問問題,煮飯或上街購物很難獨自完成,出現遊走、走失情形、行為異常、妄想、幻覺,認為有人要害他、財務被偷或聽到門外有人叫他;睡眠障礙、日夜顛倒。

 

晚期病徵

日常生活需完全仰賴他人照顧,外觀顯呆滯,行走能力退化,大小便失禁;認知功能嚴重障礙,無法辨識家人及熟悉的事物、對事情喪失理解力與判斷力。

 

誰更容易得阿茲海默症?

阿茲海默症是退化型失智症的一種,發生是漸進的,10%是早發型,跟染色體基因突變生成不正常的早老蛋白一號、早老蛋白二號,以及類澱粉前驅蛋白等三種遺傳基因有關;另90%是晚發型,與環境污染、生活習性、新陳代謝及脂蛋白ε4APε4)基因相關。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AD-8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

 

如何預防阿茲海默症?

醫學界發現,好的頭腦與好的身體是一體兩面,因此,越來越重視透過改變生活習慣,來保護身體和頭腦功能。近幾年研究證實,藉由保持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可以預防、延緩退化,或改善已經退化的身體或頭腦功能。好的日常生活習慣4大重點如下:

 

1.體能鍛鍊

運動的好處除了減重塑身,對頭腦也有正面影響。即使短短走幾個街區,腦影像都能看到血流的改變跟活化;只要每天快走20分鐘,幾周後就可以看到腦神經長出更多突觸(腦神經細胞間的連結更好);對於還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多走一個捷運站、或聽5首歌的快走距離就是很好的開始。

 

2.腦力刺激(包含心理健康)

包括更高的教育水準、從小多語言的學習,即使退休仍堅持社交互動與終身學習,可透過玩數獨、猜謎、桌遊或其他腦力活動健腦。另外,過程中的樂趣也很重要,像是喜歡跳舞的人可以學新舞步、喜歡編織的人可以織新圖案。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3.營養介入

2015年美國洛許大學醫學中心研究發現,地中海飲食、得舒飲食、麥得飲食都有預防失智症的效果,但麥得飲食的成效比其他2種飲食型態更佳。

 

「麥得飲食」的優點有延緩神經衰退、大腦老化,並且降低年長者認知功能衰退的速度,即使非阿茲海默症高危險群,也能得到好處,愈認真執行麥得飲食,大腦會愈年輕,降低35%罹患慢性疾病風險。

 

麥得飲食強調多吃10種益腦食物,包含:綠色蔬菜、其他蔬菜類、莓果類、堅果、橄欖油、全穀類、非油炸魚類、非油炸禽類、豆類、適量的酒;盡量避免吃NG食物,例如:奶油、起司、紅肉及其製品、速食、精緻甜點等對大腦有害食物。

 

4.控制代謝症候群和心血管危險因子

腦袋與心臟都是充滿血管的地方,糖尿病與血壓的高低,都會影響血管通透性與通暢,對腦部有影響;另外減重也是關鍵因子,即使只減少5%體重都發現能改善腦功能。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失智症如何治療?

失智症無法治癒,目前治療以介入性治療為主,病因性治療為輔,搭配調整生活習慣,能幫助患者減輕症狀,以及延緩腦部神經退化。另外也有藥物治療的方式。

 

介入性治療

包括動腦的活動及身體的活動。動腦的活動如玩益智方格遊戲、讀書、寫子、下棋、玩樂器等;身體的活動如打網球、高爾夫、游泳、騎自行車、舞蹈。另外,才藝競賽、爬山、參加教會聚會、團體的人際互動,可使腦部增生神經纖維,活化海馬迴的神經幹細胞。

 

病因性治療

防止或減少神經纖維糾結及類澱粉斑等病理變化的成型,例如:減少氧化自由基及脂質過氧化物的傷害,規律的生活作息及均衡的營養飲食,規律的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適量的水分供應等。

 

藥物治療

阿茲海默症的藥物治療主要有膽鹼酶抑制劑及NMDA受體拮抗劑,希望能減緩患者心智功能退化的速度。其他可能處方的藥物還包括抗憂鬱劑、抗精神病藥物、抗焦慮劑、情緒穩定劑等,這些種類的藥物多用於改善患者的精神行為症狀。

 

◎ 本文摘自/健康2.0醫學百科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下載APP】

分享文章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延伸閱讀
人氣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