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member-icon

血糖太高有7個無痛症狀!醫:防糖尿病1數值比血糖更重要 3招降血糖

羅以容 整理 2024/06/03 15:33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血糖太高怎麼辦?醫師提醒,民眾若擔心自己是否罹患糖尿病,可以先透過觀察身體的7種無痛症狀,進行初步的自我評估,而除了抽血驗血糖外,有1數值也很重要。

 

胰島素阻抗皮膚會變黑

初日診所新陳代謝暨減重專科醫師周建安指出,當身體出現嚴重的胰島素阻抗,皮膚的皺褶處,如脖子、腋下等部位,會開始出現皮膚變厚、變黑的情形,這種現象稱為「黑色棘皮症」。這並非因為衛生習慣不佳所導致,而是在高胰島素阻抗的情況下,糖分和胰島素的作用會破壞皮膚的角質層和膠原蛋白,進而出現黑色棘皮症。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看更多:糖尿病飲食怎麼吃?糖尿病飲食禁忌、穩定血糖食物一次看

 

血糖太高會吃多喝多尿多

周建安表示,當血糖持續上升,身體會試圖將這些毒素排出體外,因此會出現頻尿的情形。而在排糖的過程中,也會流失大量的水分,導致口渴不已。此外,大量的糖分流失也意味著食物沒有被身體有效吸收和利用,進而產生對甜食的渴望。若同時出現吃多、喝多、尿多,可能是血糖已開始出現問題。

 

血糖失控會疲憊、無力

當血糖逐漸升高,並從尿液中大量流失時,身體的能量會開始不足,進而出現疲勞、倦怠的感覺。同時,伴隨著脫水的問題,患者會感到燥熱、疲乏。若出現這種情況,意味著血糖可能已經達到失控的程度,需要盡快就醫治療。

 

高血糖會讓尿道感染反覆發作

在高血糖的情況下,大量的糖分會從尿液中排出,如果又喝水不足,很容易在尿道中孳生細菌,導致反覆的尿道感染。

 

持續性高血糖視力變模糊

周建安指出,持續性的高血糖不僅會引發尿道感染,還會導致眼睛角膜水腫,使視野變得模糊不清。這種情況並非老化所致的老花眼,而是高糖分對眼睛造成的影響。此外,糖尿病本身也與視網膜病變、黃斑部病變、青光眼等眼部問題息息相關。因此,若突然出現不明原因的視力模糊或視覺異常,也可能是糖尿病的前兆之一。

看更多:中藥幫忙控制糖尿病 中醫建議這方法也有效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嚴重高血糖會體重下降

如果是突然間快速消瘦,且伴隨著疲勞、倦怠等前述五種症狀,也有可能是糖尿病引起的。嚴重的高血糖會導致脫水,造成體重快速下降,短短2個月內甚至可能減輕10公斤以上。周建安補充,這種體重下降不會對體脂肪或肌肉產生任何正面影響,反而會因為體重下降感到越來越疲勞無力。

 

糖尿病很嚴重傷口難癒合

若糖尿病發展到非常嚴重的程度,血管中流動的已經不是血液,而是糖分。高糖環境非常適合細菌大量增生,加上糖毒素影響,免疫細胞無法有效清除傷口處的細菌,因此身上會容易出現難以癒合的傷口。這種情況已屬於糖尿病的後期,必須盡快接受治療。

 

胰島素阻抗更能預測糖尿病

周建安解釋,在現代醫學上胰島素的阻抗更能預測糖尿病,但胰島素阻抗究竟要怎麼計算?以空腹血糖乘以空腹的胰島素再除以405,一般來說標準是1.4以內,假如抽血後,發現胰島素阻抗偏高,也暗示著是糖尿病的高危險族群。

 

3招逆轉糖尿病前期

周建安提醒,若發現自己有胰島素阻抗或血糖異常的問題,也不必過於擔心,因為這些狀況是可以被逆轉的。2003年發表在權威期刊《JAMA》上的一項研究,清楚展示了胰臟功能在不同時期的變化。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根據該研究顯示,在胰島素阻抗或糖耐量異常的階段,胰臟功能仍維持在80%至100%之間,血糖的不穩定主要是生活型態所致。直到飯後血糖開始出現明顯波動時,胰臟功能才會下降至60%至80%水準。而在正式被診斷出糖尿病時,胰臟功能才會退化到50%以下。

 

大部分處於糖尿病前期的人,都可以透過改善飲食、運動和生活作息,達到預防糖尿病的目的。近年來美國、芬蘭、中國都進行了大量研究,探討如何逆轉糖尿病前期,或延緩糖尿病。

 

在飲食方面,建議以低碳飲食為主。美國的糖尿病預防計畫研究顯示,透過良好的飲食控制,3年內可降低58%糖尿病風險,若延長至15年,還能降低3成機率。中國的糖尿病防治計畫也發現,良好的飲食和生活方式,可在30天內降低39%糖尿病可能性。

 

體重控制也至關重要!研究顯示,每降低1%體重,就可降低約16%糖尿病風險,對於血糖偏高或有胰島素阻抗的人而言,建議至少要降低7%體重,才能達到顯著的效果。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運動方面,建議可每周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每次以10分鐘為單位。研究顯示,即使體重尚未下降,每周150分鐘的運動也能降低44%糖尿病風險,效果相當卓越。

看更多:預防糖尿病別只看血糖!醫揭「這指數」異常要警覺 把握3飲食原則逆轉勝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周建安醫師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下載APP】

分享文章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延伸閱讀
人氣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