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失智症來襲!專家教你避開「1高風險因子」養成好習慣避免腦受損
隨著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銀髮族常見的慢性疾病與失智症盛行率逐年攀升,其中「血管性失智症」更是不容小覷。醫師指出,血管性失智症的成因與高血壓、中風等腦部疾病息息相關,預防之道在於控制三高、維持良好生活習慣,才能避免腦部受損風險。
什麼是血管性失智症?
神經外科醫師謝炳賢指出,血管性失智症主要成因為受特定腦部疾病影響,如腦中風、慢性腦血管病變等,造成腦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腦細胞死亡,進而引發智力功能退化的疾病。
看更多:防失智必吃10種護腦食物!上班族精神不濟怎麼辦?吃這些工作效率翻倍
血管性失智症的症狀表現
血管性失智症的症狀會因腦部受損位置及程度有所不同,其主要特性為認知功能退化,症狀包含動作遲緩、步態不穩、情緒失控等,且較容易在夜間發生混亂現象。此外,血管性失智症常會有階梯式惡化,病情較容易起伏,有時可維持功能沒有再更退化,甚至進步一些;有時可能因再次中風而更惡化。
看更多:88歲李富城:我正往失智路上!拋開喪妻之痛開始新生活 不願成為失智症代言人
「高血壓」是血管性失智症的高風險因子
謝炳賢表示,由於血管性失智症與腦部疾病有很大的關連,尤其高血壓更是個高風險因子,容易造成血管硬化而發生中風,增加血管性失智症的可能。因此想要預防血管性失智症,除了避免肥胖及三高疾病外,也要減少飲酒、抽菸的壞習慣,同時養成運動習慣、維持均衡飲食,就能大大減低失智症的風險。
看更多:新研究發現!5動作揪出極早期失智症 AI技術助預防失智症及大腦衰退
如何治療血管性失智症?
謝炳賢強調,目前對於血管性失智症的藥物治療大多效果有限,治療重點在於減少大腦受損的風險,謝炳賢醫師說明,治療上主要會針對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來做控制及預防,若是已有中風病史,則可透過抗血小板藥物,如阿斯匹靈來預防腦部血管栓塞,降低腦中風再次發生的機會。
隨著人口老化,失智症已成為現代人不可忽視的健康議題。他呼籲民眾,平日應注意三高的控制與預防,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有效降低罹患血管性失智症的風險,維護大腦健康,提升老年生活品質。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謝炳賢醫師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