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害怕談論死亡!面對爸媽生命末期,如何陪他走過最後階段?
談論「死亡」這個議題,總讓很多人不想也不願碰觸,從事緩和安寧醫療照護多年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卻認為,「這是一個天上掉下來的禮物,這份契機只給有緣人!」乍聽之下,讓人頗為詫異,其實在醫療照護的路上,黃勝堅醫師早已面對過無數次與死神搶人的經驗,結果總是「一時搶回來了,但時間也不長久。」病人身上卻插滿各種急救的管子、或是CPR急救時烙下多少黑印子、肋骨斷了多少根的痛楚等,最後他終於學會「拚命」對醫師的兩種意義:不僅要拚命救人,也要拚病人生命最後的尊嚴。
面對生命這首歌的終點,黃勝堅醫師有著獨到詮釋,對年輕人而言,它叫「無常」,對年過80的長者就是「福氣」啦!如果每個人隨時準備好面對它,就能走得無懼無憾。就長輩而言,這是人生必然的終點,而既然它是天上掉下來的福氣,擔心有什麼用?還不如早早與家人討論。
示意圖/TVBS
子女傾聽 協助克服恐懼
1940至1960年代出生的人,要照顧自己家庭,很可能無法長期陪在爸媽身旁,當面對爸媽心中對死亡分離時的恐懼,往往會感到不知所措,而想要閃躲逃避。
「其實,與家人討論死亡議題時是需要技巧的。」黃勝堅醫師鼓勵家人一起面對與討論,才能了解長輩的心聲,如果不知如何開口或引導,可與醫院的安寧共同照護、社工人員或精神科的心理師請教,或是多留意臨終講座等,就能獲得良好溝通與話題引導的技巧。
另外,在陪伴傾聽老人家說話時,需要耐心陪伴,讓他們覺得還有人會聽他們說話,不再是一個「被嫌棄」的角色。知名導演吳念真曾在一場演講中,期許年輕人要多關懷長輩,但不要以自己的想法猜測長輩的需求。像他就跟兒子吳定謙說:「如果你送我到養老院,我一定跟你翻臉。」老年人需要的是真心聊天與耐心聆聽,這些都不是養老院能提供的功能。
把握時機 妥善規畫身後事
日本2009年開始在媒體上探討「終活」概念,簡單地說,就是盡可能地在生命結束時,保有自己的尊嚴,具體地規畫人生最終章。
因此,黃勝堅醫師建議,每當有人提到恐懼生命最終時,趕快接下這個難得的機會,並打開話題才有進一步的意義。例如看韓劇時,年邁的媽媽突然淚流滿面,一旁的家人如果只是靜靜地坐看她流淚,就錯失機會。倒不如進一步和媽媽討論為何哭?是否想到什麼事情?一步步引導老人家開口說出內心話,也許是想起了以前的委曲、辛酸或是有什麼想做未做的願望等。「最糟糕的是,叫老人家不要哭,或是告訴她這沒什麼、不要難過等。」這樣反而把她心靈的出口再次關上。
看過無數臨終過程的經驗,黃勝堅醫師發覺,絕大多數人會留下為時已晚的遺憾,總是來不及對家人說愛、道謝、致歉與道別。因為很多人根本不知道,爸媽、家人想穿什麼衣服、佩戴什麼手飾、要辦怎樣的告別式、想通知哪些人參加等。
「家中若有人主動提起這個話題最好,就能順著他的口聊出『想要』與『不要』。」這些都可透過每次的聊天一點一滴地了解,「尤其對於那些只剩下6至12個月生命末期的人而言,可以讓他們把握人生最後階段,計畫要怎麼活!」黃勝堅醫師說,甚至臨走前極度的不安,家人也可以堅定地告訴他:「放心,我一定會全程陪你走到最後,並且會好好照顧另一個人。」這也是讓活著的人對即將離去的人許下承諾。
◎ 撰文/曾鈺庭 ◎ 編輯/朱育嫻整理 ◎ 圖片/達志影像提供
相關文章
最後旅程自己決定 學日本人準備「終活筆記本」
與孩子談生死議題?專家說從「四道人生」入手
香氛轉化罹癌恐懼 精油芳療成安寧照護輔助療法
失智症人口攀高!作家張曼娟照顧高齡爸媽,感受最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