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member-icon

產後減重好難?把握黃金期調理3步驟!湯品+穴位排濕、降飢餓感 中醫助攻瘦更快

四神湯 產後減肥 孕婦 媽媽 減重

吳詠霓 整理 2023/05/11 11:34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歷經辛苦懷胎十個月,許多媽媽們在產後開始擔心自己的身形是否能夠回到產前模樣,嚴重時還可能出現產後憂鬱的現象。外貌不是絕對,但卻會影響人的身心靈,以下中醫師分享產後減重3大訣竅,透過正確的步驟調理,幫助媽媽們快速回復好身材。

 

什麼是產後肥胖?

睿鳴堂中醫診所中醫師吳宛容表示,生產後六周若體重超過懷孕前體重的10%,即可定義為產後肥胖。然而這個時期若想減重,有許多要注意的地方,不能採取過度激烈的減重,以免使得因懷孕所耗損的氣血回復不足,造成產後不適。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吳宛容分享,臨床上她曾遇過產後不到一個月便開始重訓及做高強度有氧的女性,結果還沒減重成功,反而先導致剖腹產傷口的撕裂;還有遇過一名產後便開始嚴格節食的媽媽,不但乳汁分泌不夠,產後掉髮的情況還變得更加嚴重。

 

減重勿心急!把握產後六個月黃金期

生產後減重千萬不可以心急,吳宛容表示,應好好把握產後6個月的黃金期,搭配中醫的協助,既能減得健康又不傷元氣。

 

產後減重3步驟

產後減重可以分成3大步驟看待,先評估身體哪些部分需要調整,邊調理邊減重,才能有效提升代謝速度,事半功倍。

 

第一步:排除身體的濕氣,水腫慢慢遠離你

這步驟需要做的是健脾補腎,脾腎在體內能起治水行水之功效。產後由於脾腎之氣較為虛弱,容易產生水分滯留和排便不順,造成臉部、四肢及腹部水腫,透過健脾養腎,不僅能幫助水分代謝,也能夠幫助產後氣血的重建。

看更多:腰痛原因大不同,這種腰痛與腎臟有關!中醫1帖藥對付慢性筋骨痠痛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食療方面推薦「四神湯」,性味平和又可健脾腎、除濕氣,配合些許排骨,可以使口感較為滑順,也能藉由油脂帶出藥材功效。製作方法如下:

 

【材料】蓮子20克、茯苓15克、山藥15克、芡實20克、排骨數塊。

【作法】將藥材洗淨後浸泡20~30分鐘,同時將排骨汆燙,處理完畢後將藥材、排骨與適量的清水一同烹煮,大火煮滾後轉小火續煮30~40分鐘,並撈掉水面上的泡沫,加入些許鹽巴調味後即可食用。

 

第二步:情緒調理很重要,放鬆心情是關鍵

這步驟需要疏肝理氣,吳宛容認為,由於產後生活劇烈改變,媽媽們通常會較為緊張焦慮,同時也因為要配合小寶寶的作息,睡眠時間變得零碎,難以獲得深層睡眠,進而容易肝氣鬱結,母乳也可能排出不暢。

 

此外,有些人情緒壓力大,會透過吃美食來獲得短暫的抒解,然而體重的節節攀升又會造成心情不佳,產生惡性循環。最根本的解決方式,就是調理肝氣,減少壓力對身體氣血造成的波瀾,並使睡眠雖然分段但仍睡得有品質,也能夠順利分泌乳汁,透過哺乳的同時也消耗熱量。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看更多:女星媽不菸不酒、作息正常卻罹肝癌!醫曝肝癌最大元凶是「它」3茶飲助養肝

 

 

吳宛容建議可以按壓耳朵上的「耳神門穴」跟「飢點」,除了可以安定情緒外,也能壓抑因為壓力造成的飢餓感。

 

1.耳神門穴

位置:於耳朵三角窩後上1/3處。

功效:鎮靜安神,穩定情緒。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2.飢點

位置:位於耳朵上方的耳屏中點。

功效:抑制食慾,降低飢餓感。

 

 

第三步:低油高纖飲食、規律有氧塑型運動,甩開身上多餘油脂

這步驟才是開始逐步調整飲食,以及加入運動。坐月子期不必補過頭,可盡量選擇低油的烹調方式,讓纖維質的比重多一些,不僅能增加飽足感,還能預防產後便祕;進食方式可採取少量多餐,每餐以先蔬菜、次蛋白質、後澱粉的順序進食。

 

運動方面,最好先選擇溫和的慢走或是肢體伸展,待產後六周身體傷口癒合,氣血也逐漸恢復後,再加入簡單的有氧運動。

看更多:想生「龍寶寶」現在該備孕!孕前檢查、不孕都有補助 最高1次拿10萬

 

中醫治療助攻 4穴位幫你快速回復好身材

若透過上述方式調整卻仍有局部肥胖問題,吳宛容建議可以考慮加入埋線及電針來雕塑局部體態。

 

產後許多減重婦女會發現,往往四肢先瘦了,肚子還是肉肉的,或是肚子雖然瘦下來但緊緻度卻與以往不同。這時候,就可以透過電針穴道的方式加強刺激,同時還能幫助產後腹直肌分離的女性回復肌肉彈性;另外,經由埋線在腹部的帶脈穴、天樞穴及關元穴,不只可直接活絡腰腹,還能提升新陳代謝的速度。

 

「帶脈穴」位在肚臍平行線與腋下中線的交界點,左右各一穴,可幫助去除腰腹瘀滯,促進氣血循環;「天樞穴」位在肚臍旁三指寬處,左右各一穴,可幫助促進腸胃蠕動,防止便祕;「水分穴」位在肚臍上一指寬處,有助代謝水分,消除脹滿;「關元穴」位在肚臍下四指寬處,可補益腎氣、消除水腫。

 

◎ 圖片來源/健康2.0資料照.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吳宛容中醫師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下載APP】

文章關鍵字:
分享文章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延伸閱讀
人氣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