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篩檢愈早愈好?真是誤會大了!「這個年紀」做最剛好
示意圖/TVBS
癌症時鐘愈轉愈快,國人每5分鐘有就一名癌症新生病人,所以癌症愈早篩越好、或越常篩越好?其實,做得早不如做得巧!太早或太頻繁的癌症篩檢,會產生不必要的困擾或傷害。
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吳建遠指出,癌症篩檢主要是針對沒有疾病症狀的民眾,提供符合國際實證的工具,才會得到預期的效果。目前國家推動癌症篩檢計畫,包括大腸癌、子宮頸抹片、乳房X光攝影以及口腔癌篩檢等。
以乳癌為例,最有效的篩檢工具為「乳房X光攝影」,能有效早期發現原位癌,且研究顯示,對45-69歲婦女每1-3年1次乳房攝影可以有效降低乳癌的死亡率達21-34%。
國外乳房篩檢大部分是從50歲開始,但依國人發病情況,已將篩檢開始年齡提前到45歲,而且對有乳癌家族史(指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的婦女則提前到40歲即開始。
吳建遠說,如果把年齡過度下降,可能會找出不須處理,也不會影響健康的問題,反而增加不必要的輻射量及增加心裡的恐懼等;也有人建議把篩檢工具改成乳房超音波,但這會導致降低發現早期乳癌的效果。
再以大腸癌篩檢為例,台灣使用免疫糞便潛血檢查,也依國際實證在50歲時提供篩檢,國人大腸癌發生的平均年齡為66歲,其中50歲以上者居多,且50至74歲以上大腸癌的發生機率是40-49歲發生率的4倍以上。所以50至74歲為主要篩檢對象。
雖然有人提議將篩檢年齡提早,或建議直接以大腸鏡作檢查。吳建遠不否認大腸鏡是很好的篩檢工具,但腸鏡會深入腸子,具侵入性,且檢查前要服用瀉藥跟大量的水清腸道。而糞便潛血檢查完全不須限制飲食或灌腸,既便民又能在發現有潛血後才做大腸鏡,好處多多。
至於子宮頸抹片檢查,吳建遠說,年輕人自身免疫力強,只要沒有重大疾病因素,一般人有能力自行清除體內病毒,若在30歲以前做子宮頸抹片,篩檢效果跟意義都不大。
依國民健康署推動四癌篩檢的成果,每年的服務量超過5百萬人次,平均一年可找出超過1萬名已經罹癌但自己還沒發現的人,以及發現超過5萬名有異常狀況,如大腸息肉、口腔內紅斑、子宮頸細胞高度病變等民眾,協助大家早期治療及處理,可避免發展成癌症。
◎ 記者/曾金月報導 ◎ 圖片/達志影像提供
相關文章
害怕?害羞?沒空做篩檢? 乳癌「過來人」這樣說…
做好這項篩檢,就可降低死亡風險44%
好家在有做這四大篩檢,癌症不上身
憋尿憋出膀胱癌 癌末婦人靠這招死裡逃生
別等檢查才發現…「地毯式搜索」輕鬆防乳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