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member-icon

飲食正常、身材標準還不夠 這種體質輕熟女差點得大腸癌!

2018/06/08 12:05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示意圖/TVBS

 

預防大腸癌,除了多吃蔬果、少吃紅肉與加工品外,有大腸癌、大腸息肉家族史的人,最好在40歲前開始定期檢查。一對年輕姐弟做了內視鏡檢查,竟都檢出致癌率高的腺瘤性息肉,其中飲食正常的姐姐更幸運地,將已轉為原位腺癌的腫瘤切除,提前阻斷罹癌的命運。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表示,台灣大腸癌發生人數連9年居冠,更因為飲食西化、現代人工作壓力大、肥胖及缺乏運動,發生癌症的年齡逐漸下降。這對姐弟的父母年初來健檢時,有切除大腸腺瘤性息肉,由於擔心家人也有息肉體質,才趕緊安排小孩進一步做檢查。

 

姐弟兩人進行無痛腸胃內視鏡檢查後,竟然都有被發現腺瘤性息肉。其中38歲的姐姐,並無肥胖問題,也沒有不良飲食、抽菸等習慣,有3顆息肉,其中2顆是管絨毛狀腺瘤,另一顆被確認為零期原位大腸癌。

 

而36歲弟弟也切除一顆1公分的息肉,病理診斷為管絨毛狀腺瘤。因為兩人並沒大腸癌家族史,但一家都有大腸腺瘤性息肉,這可能是遺傳體質。

 

梁程超表示,大腸息肉的型態很多,大致可分為(1)腺瘤性、(2)增生性、(3)發炎性及(4)幼年性。通常發炎性或增生性的息肉,鮮少會癌變,但腺瘤性的息肉不論是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或是混合性腺瘤,日後都可能轉化為癌症,又以絨毛狀腺瘤轉化為大腸癌的機率最高,一旦發現,最好即刻切除乾淨

 

梁程超說,大多數的大腸癌都是由腺瘤性息肉癌化而來,但不是所有的腺瘤性息肉都會變成大腸癌,風險真正高的是進行性腺瘤,若不處理,3至5年就有機會轉為大腸癌。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以北投健康管理醫院3年多來的資料分析,這些沒有症狀的人來做健康檢查,將近40%有腺瘤性息肉,約7-8%為進行性腺瘤。研究顯示,將這些腺瘤性息肉切除,最高可以降低90%大腸癌的發生。

 

雖然大腸癌好發年齡是50歲以上,但有13%罹患大腸癌的國人為50歲以下,以大腸腺瘤性息肉進展到大腸癌平均需要10年來看,這些在50歲罹患大腸癌的民眾,可能在40歲左右體內就有腺瘤性息肉。

 

醫師建議,若是家族有大腸癌,大腸息肉,飲食喜歡高熱量食物、紅肉、加工肉製品,肥胖及運動不足者,應該提早至40歲就開始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甚至全大腸鏡檢查檢查。

 

◎ 記者/曾金月報導 ◎ 圖片/達志影像提供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文章 

診斷活不過6個月 抗腸癌鬥士曾琳淯卻能戰勝死神
瘜肉變大腸癌 71萬年輕人有風險
身體告訴你!4警訊揪出大腸癌    
如廁出血、發現息肉是罹癌警訊?關於大腸癌的5個大哉問
醫師教你保腸救命 「大腸癌」怕這2種食物


按這裡→加入健康2.0LINE  保健新知搶先看


 

文章關鍵字:
分享文章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延伸閱讀
人氣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