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member-icon

告別太漫長變成煎熬 醫師反思「最好的離去方式」是…

2018/07/31 16:02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腦梗塞與腦溢血都是中風,前者是腦部缺血,後者則是腦部出血。在某場中風會議上,有一位教授發言:「老實說,我完全不在意為了降低腦梗塞的風險而增加腦溢血的風險,我情願因腦溢血而死,也不願意因腦梗塞而長期臥床……」他話還沒說完便引起哄堂大笑。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示意圖/TVBS

 

腦溢血的死亡率比腦梗塞高,我小時候也一直認為腦溢血是理想的死亡方式:突然倒地,無知無覺,「生老病死苦」一下子少去兩苦,多划算!然而,開始從事醫療工作後,我見到腦溢血的另一面。

 

死亡來得太匆忙 讓家屬手足無措

原本活動自如的人突然倒地,不省人事。驚恐的家人送病人入院,急診的搶救室內一片忙亂,心電圖、插管、抽血……最後做電腦斷層掃描顯示出腦內有巨大的血塊,腦外科醫師告知家屬:「病人剩下的時間不多,而且很可能再也不會醒來……」等家屬哭著放棄急救,接受昨天還跟自己吃飯的家人突然間就死了,然後匆匆忙忙地召集眾親屬道別。

 

因急病逝世,對於死者的家人和醫護人員而言都稱不上安詳,我們需要時間找出病因,家屬需要時間告別;然而,告別若是拖得太長,就會苦成煎熬。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示意圖/TVBS

 

在醫療發達的社會中,不少人的死亡變成一道漫長的程序:心跳正式停止前,我們會先失去走路的能力,然後是自主排泄的能力、吞嚥的能力、溝通的能力。我看到許多長者不斷入院,像鐘擺似地從安養院搖擺去醫院,再從醫院搖擺回安養院,每次的搖擺幅度愈來愈小,兩地來回的間隔愈來愈短,直到最後終於歸於平靜。

 

如果告別的過程漫長無止境……

有一晚值班時,我走到病人的床邊,又遇到那位母親多次入院的女兒在陪病,她的母親長期臥病在床,沒有溝通能力,她非常擔心母親無法表達自己的痛苦,只希望母親能早日安息,但儘管我們每一回都給予緩和醫療,堅決不打強心針,她的母親仍舊都撐了過去。短短半年內,我已見過她好幾次,每次她都是心力交瘁的模樣。

 

這回她說:「這一回,我想不如別打點滴,也別打抗生素了吧,媽媽扎那麼多針也會痛。」我敬佩地望向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從工作中,我唯一學會的是「病、苦」與「愛和別離」是一體兩面。走得太急,免去長臥病榻,驟然的失去卻會令家人難以接受;但纏綿病榻又讓人心疼,情願道別,只希望受病痛折磨的家人能早日離開人間。

 

◎ 本文摘自/《病床上的選擇權:一個年輕醫師對生命與人性的誠實反思》穆琳 著

◎ 編輯/王家瑜整理  ◎ 圖片/達志影像提供

 

相關文章

護理師的前線日誌:遲來的「不急救同意書」,讓他白白遭受苦難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別害怕談論死亡!面對爸媽生命末期,如何陪他走過最後階段?

當愛人離去…無法忘卻的悲傷,用「思念」自我療癒

 

按這裡加入健康2.0LINE  保健新知搶先看

文章關鍵字:
分享文章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延伸閱讀
人氣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