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變冷 膝蓋痛怎麼舒緩?中醫曝3穴位緩解關節炎、防抽筋 連腰痛也有效
天氣冷,膝蓋、關節痛不舒服嗎?中醫師彭溫雅說明,站立、行走時膝蓋需承受體重2倍重量,若是走路、爬樓梯則高達4倍,而全台灣平均每6.5人就有1人有關節疼痛問題,建議平常多按壓3大穴位,改善關節炎的不適症狀。
4種關節不適的形成原因
彭溫雅表示,膝關節炎在中醫學稱為痹證、歷節、濕痺、著痺、熱痺等,原因是年老體弱、筋脈失養或風寒濕邪入侵、阻斷經脈、氣血運行不暢所致。中醫典籍《黃帝內經.素問.痹論》所言:「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三者合邪則為風濕熱痹。
看更多:名醫江坤俊警告:3個骨科危害找上女性!更年期女性荷爾蒙下降要警覺
關節炎的發生與本身體質、氣候條件、生活作息有密切的關係,不論是外因風、寒、濕、熱之邪,或久居潮濕之地、貪涼露宿、睡臥當風、暴雨澆淋、嚴寒內侵;或內因正氣虧虛、衛外不固、勞欲過度、精氣虧損、年老體弱、肝腎不足、肢體筋脈失養,或病後、產後氣血不足、皮膚腠理空虛,都有可能引起痹症。
彭溫雅解釋,「行痹」由風邪引起,特點是關節游走疼痛,治法為袪風通絡、散寒除濕。寒邪引起的「痛痹」,特點是疼痛固定、劇烈,治法為溫經散寒、袪風除濕。「著痹」則由濕邪造成,特點是肌膚麻木,肢體關節重著,治法為除濕通絡、袪風散寒。風寒濕三邪合併引起的「風濕熱痹」,特點是關節灼熱紅腫、發熱、脈數,治法為清熱通絡、袪風除濕。
一旦痹證日久,常出現痰瘀阻絡,氣血虧虛,肝腎不足等病變,治療時則應扶正袪邪,標本兼顧,透過中醫改善體質,也可以幫助擺脫疼痛。臨床上需要補益氣血、滋養肝腎時,常用大防風湯、十全大補湯等。
而急性期的關節疼痛,中醫會以針灸、熱療藥洗或推拿的方式來治療,若是慢性或長期反覆關節疼痛,除了針灸外,還會輔助貼藥膏、按摩、刮痧、推拿或中藥湯劑等,甚至透過傷科手法,讓關節矯正回正常的角度,減緩關節疼痛。
看更多:走路先動上半身才對!7旬老翁膝蓋痛練這招不痛了 「雙手高舉」學正確走路
3穴位緩解關節炎
彭溫雅補充,民眾若覺得膝蓋、腿腳不太舒服,可以按壓「陽陵泉穴」,陽陵泉穴位於小腿外側部,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約為膝下2寸處。小腿外側面為「陽」;腓骨頭突起處如「陵」,故稱為陽陵,「陽陵泉穴」屬膽經,是經絡的八大會穴之一,為全身筋的功能、精氣會聚點,具有疏泄肝膽、清利濕熱、舒筋健膝之效,對抽筋、筋骨僵硬、酸痛也有幫助。
如果是手指、大拇趾關節不舒服,可以按壓「陽溪穴」,陽溪穴位於腕背橫紋橈側,手拇指向上翹起時,在伸拇短肌肌腱與伸拇長肌肌腱之間的凹陷中,屬大腸經,有疏通氣血,通經去瘀的作用,穴位位於手腕處,對於因為做家事或打電腦所造成的手腕痠痛,或周圍軟組織的疾病,有很好的改善疼痛效果。
如果是肩頸、腰椎不適,可以按壓「外關穴」,外關穴位於腕背橫紋上2寸,是手少陽三焦經的絡穴及八脈交會穴之,也就是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經氣相通的八個特定穴之一,作用就像一個控制疼痛的總閘門,因為經絡阻塞造成的疼痛,例如坐骨神經痛、肩痛、腰痛、脅肋痛等,都可以透過按壓外關穴清熱解表,通經活絡。
彭溫雅解釋,這三個保健穴位都可以改善關節炎不適,建議每次可按壓5秒,每回20次,每天數回,平時按壓可緩解疼痛症狀,若局部單一關節特別不舒服則需加強熱敷及按摩次數,或需解決原本的體質因素,才能避免天氣一變,關節就變氣象台的窘境。
看更多:天涼關節卡卡?醫推強化骨骼「4食物」 1零食高鈣又低卡 這些營養素健骨護關節
◎ 圖片來源/健康2.0資料照‧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彭溫雅中醫師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