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member-icon

吃太補可能餵死病人!先補維生素B1很重要 嚴重恐昏迷、心臟驟停、猝死

病人-過瘦

許佳惠 整理 2024/07/10 11:50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美國註冊營養師、擁有10年中美臨床營養工作經驗的孫凌霞表示,對於重度營養不良的患者,快速大量補充營養反而可能危及生命。尤其營養不良的癌症患者是再餵養綜合症的高危人群,建議主動和醫生交流體重改變和近期飲食情況,再決定營養補充。而人工餵養時應先補充維生素B1,營養給予由少到多、循序漸進,要密切觀測,按需求補充電解質才能避免。以下是她的分享。

 

重度營養不良不能快速大量補充營養 恐出現神經和心肺異常

營養對於癌症患者的治療和康復至關重要,但是,對於重度營養不良的患者,快速大量補充營養反而有可能危及生命。我們最開始發現這個現象是「二戰」時期,對重度營養不良的囚犯以及饑荒中長期飢餓的人重新給予大量食物,發現他們出現神經系統和心肺功能的異常狀況,這些人之前都沒有這樣的疾病。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再餵養綜合症 嚴重恐死亡

後來又陸續發現給長期飢餓的人重新餵養,會出現電解質紊亂,尤其是血液中磷過低的情況。當我們在臨床中開始使用腸內腸外營養支持時,發現給長期飢餓、重度營養不良的患者快速且高劑量的營養輸入還會導致患者死亡。臨床工作者給這個症狀取了一個非常形象的名字,叫「再餵養綜合症」。

 

不當餵養可能把患者餵死

在醫院工作的時候,每年我都要給新來的住院醫生上課,為了引起他們對再餵養綜合症的重視,都會講到:營養相關的操作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可能是大家會經歷的各種醫學操作中最不容易出人命的;無論手術還是給藥,出人命的風險都大大高於營養相關的操作。但是再餵養綜合症確確實實是餵養就可以把患者餵死的。

看更多:生病吃什麼?怎麼吃才夠營養?營養師教粥、湯、大雜燴 這樣做營養翻倍

 

突然太營養 身體電解質易混亂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營養,竟成了鬼門關的推手?

 

當我們正常飲食的時候,吃下去的食物會經過消化吸收以及一系列體內的生化生理反應,變成所需的營養物質,被細胞利用,維持身體正常的生理功能和日常活動。我們熟悉的三大營養物質:碳水化合物(醣類)、蛋白質、脂肪,就是身體主要的能量來源。維生素、礦物質,還有很多植物營養素等,雖然不提供能量,但也是身體正常運作不可缺少的,比如維生素B1就參與碳水化合物的代謝,還有大家熟悉的鈣和維生素D幫助骨骼健康等。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胰島素像大門鑰匙 決定葡萄糖進入細胞的量

對於絕大部分人,在我們吃東西的時候,最優先給身體提供能量的就是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大部分在身體透過消化變成葡萄糖,葡萄糖進入我們血液中,透過胰島素的幫助,葡萄糖和一些電解質就可以進入細胞,在細胞中進一步代謝,為身體提供能量。胰島素就像一把鑰匙,控制著細胞的大門,決定多少葡萄糖可以進去。用不完的葡萄糖會變成脂肪儲存起來。

 

當長期飢餓的時候,身體中的營養物質不足,蛋白質、脂肪的合成就會被抑制,並且身體中的脂肪和蛋白質會分解為我們提供能量,維持身體的基本功能,這也是我們會看到飢餓很久的人出現身體消瘦的原因。

看更多:吃素沒營養?素食者生病吃什麼?蛋白質和微量元素這樣搭配最好

 

長期饑餓突然大量補營養 恐電解質降低、缺B1引發症狀

當給長期飢餓的人快速大量補充營養時,大量葡萄糖進入血液裡,刺激胰島素的分泌。胰島素把細胞的大門開啟以後,葡萄糖就攜帶著血液裡的電解質(鉀、磷等)一起進入細胞內。身體長期飢餓,得不到供給,體內的電解質和維生素本來就少。同時,由於供給了食物,身體又開始合成脂肪和蛋白質,這個過程也消耗我們身體的電解質以及維生素,最顯著的就是磷、鉀和鎂,同時還有參與碳水化合物代謝的維生素B1。這就導致了血液裡的磷、鉀、鎂等電解質進一步降低,以及出現維生素B1的缺乏。

 

這些降低和缺乏就帶來了顯著的臨床狀況,如體內囤積體液、神經系統異常、心肺功能異常、代謝性酸中毒,嚴重的會出現昏迷、癲癇、呼吸障礙、心臟衰竭或驟停,甚至猝死。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營養不良仍需要補充營養 但應謹慎介入

聽起來很嚇人,那是不是對飢餓和營養不良的患者就不要採取營養介入了呢?答案是「不是的」。確實,不採取營養介入或者再次餵養,是不會出現再餵養綜合症的。但是,持續營養不良也是會帶來多重器官衰竭甚至死亡。所以,無論醫護人員還是患者,我們都應該對再餵養綜合症有正確的認識,並且謹慎進行營養介入。

 

預防出現再餵養綜合症 高危險群要注意

那我們需要怎麼做呢?原則就是預防為先,避免出現再餵養綜合症。對高危人群的營養支持,由少到多,循序漸進,密切觀測。哪些是高危人群呢?癌症患者就是高危人群,由於疾病本身的消耗和治療的副作用,已經占據一個高危因子,剩下需要關注的是體重和進食情況。下面具體說明:

 

體重過低

可以透過身體質量指數(BMI)來評判,對於成年人如果BMI<18.5即為體重過低,如果BMI<16則風險更高。

 

近期有明顯的體重下降

在過去3~6個月內體重下降超過10%;如果體重下降超過20%則風險更高。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進食量少

過去一周進食量極少,甚至沒有進食;如果超過2周都沒怎麼進食,則風險更高。

看更多:預防乳癌復發怎麼吃?4食物可多吃 餐盤食物這樣放

 

如何給予營養支持?留意這5點

1.對於有風險的患者,在給予營養前/餵養前至少半小時給予維生素B1(對於成人,口服200~300毫克,或者靜脈/肌內注射100毫克),每天給予1次,持續一周。同時每天給予複合維生素礦物質補充劑。

 

2.如果血液電解質指標異常,需要補給相應的電解質後再開始餵養/給予營養介入。

 

3.一般情況下,吃普通的膳食是不容易發生再餵養綜合症的,只要不過分強迫高風險的患者進食。不過通常這樣的情況下,吃普通膳食也滿足不了營養不良患者的營養需求,所以也需要一邊觀測,一邊慢慢增加營養以滿足身體的需要,同時預防再餵養綜合症。

 

4.如果使用口服營養補充液,第一天的時候建議不要超過800大卡,之後每天可以增加250~500大卡,同時監控電解質,一旦電解質指標異常,就需要補給相應的電解質,並且暫緩增加營養供應的量。

 

5.如果需要管灌或者靜脈營養,第一天不要超過目標熱量的25%,或者對於成人患者不超過10大卡/公斤體重,並且在未來5~7天逐漸增加到目標劑量,一旦血電解質指標異常,就需要補給相應的電解質,並且暫緩增加營養供應的量。

 

患者和家屬可以怎麼做?主動告知體重改變和飲食情況

主動和醫生交流自己體重改變情況和近期的飲食情況。例如,告知醫生自己平常的體重、確診前的體重、目前的體重,最近一個月是否有體重變化;目前食慾如何,最近一周的進食量如何?可以和日常進食量做比較,例如只是日常進食的一半,或者沒吃什麼。

 

另外可請營養科會診,和主治醫生一起制定營養介入方案。如果醫生開始每日檢測電解質,不要質疑醫生過度檢測,只是在營養介入的第一周內密切觀測,一旦出現電解質紊亂就可以及時補給,不至於產生嚴重不良後果。

 

大家也不要過度擔心,更不要因為再餵養綜合症就拒絕營養支持,要配合醫生,認識到再餵養綜合症的風險,採取積極的預防措施,循序漸進地增加營養供給就不會有生命危險。

 

◎ 本文摘自/《癌症患者怎麼吃?營養抗癌,每一口都是康復的力量:從特殊營養管理到日常生活調整,針對不同癌種,制定專屬康復計畫》孫凌霞 著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下載APP】

 

分享文章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延伸閱讀
人氣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