脹氣、消化不良、胃灼熱等胃腸不輪轉 這些習慣得改一改

要解決消化問題,首先必須檢視消化不良的原因,再進一步探討清潔腸道的方法,如此才有可能改善消化問題。唯有消化問題改善後,才有可能達到清潔腸道的目標,進而達到身體健康的目的。
示意圖/TVBS
1、未能充分咀嚼食物
腸道系統阻塞的主要原因往往是消化不良所造成的。而這大多數與現在的生活型態有關,講求效率又生活緊張的狀態下,吃得太快或進食時過於匆忙。所以,清潔腸道第一步,就是仔細咀嚼食物,也是小時候大人一直教導我們的飲食原則:細嚼慢嚥。
2、吃飯時飲用大量液體
吃飯時,應該避免大量飲用液體,因為這些液體將會稀釋消化液和消化酵素,進而降低消化的效率,讓胃部誤以為消化工作已經完畢,進而過早把食物推至小腸,但小腸是無法替代胃部的工作,結果導致消化不良,因此吃飯時應避免飲用任何飲料。
示意圖/TVBS
一般來說,飯前半小時或飯後1、2 小時內,最好不要飲用任何飲料,是比較好的飲食習慣。
3、兩餐之間飲水不足
在用餐期間不可大量飲水,但是兩餐之間則需要補充適量水份,否則將會導致腸道缺乏適當水份,進而引發便祕的情況。
由於含有咖啡因的飲料會讓身體產生脫水現象,因此每喝1杯含有咖啡因的飲料,一定要另外補充2大杯水。
4、吃的太過複雜
人體的消化系統能力有限,無法消化大量、複雜的飲食。當我們所吃的食物太複雜,包含太多種不同成分時,身體的消化酵素往往無法做妥善的處理。蛋白質需要酸性酵素來消化,碳水化合物則需要鹼性酵素來消化,但是當酸性酵素和鹼性酵素混合後,兩種酵素將會變成中和狀態,最終的結果就是消化不良。
示意圖/TVBS
所以,每餐絕對不要吃太多,偶爾可吃一些點心,避免造成消化道過度負擔,否則導致消化不良的後果,將得不償失。
5、情緒或精神上的壓力
當心煩意亂時,最好不要進食,特別應量避免在壓力非常大的時候吃東西,因為過大的壓力會損害消化系統功能,影響食物消化的效果。
6、睡前吃東西
由於消化過程會隨著夜晚的來臨而逐漸減緩,因此,建議避免在就寢前2、3 小時之內進食,以及在晚上大吃大喝,免得造成消化器官的負擔。
而且晚上進食會引起很多問題,主要問題包括體重增加、放屁、胃灼熱、消化不良、胃腸脹氣。
7、消化酵素不足
消化酵素隨著人的年紀漸長之後,也會逐漸減少,胃部裡的鹽酸(hydrochloric acid,即胃酸)也會減少。這種情況往往會造成消化上的問題,連帶引起其他部位的疾病,譬如過敏、胃腸脹氣、體重增加、營養不足。
示意圖/TVBS
因此,當年紀漸長之後,食物中至少有一半必須為生食,才可避免以上所述的情況發生,解決的辦法也不困難,其實非常簡單,只需在午餐和晚餐時吃一大堆生菜沙拉,即可達到食物攝取達一半生食的這個目標,可以同時攝取消化酵素,亦可藉此幫助消化其他烹煮過的食物,一舉兩得。
◎ 本文摘自/《28日重建免疫療法》作者美國自然療法權威醫師米契爾‧S‧庫科
◎ 記者/曾金月整理 ◎ 圖片來源/健康2.0‧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