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member-icon

自癒力是最好的醫生!呼吸維持這秒數啟動細胞自癒力 減少藥量這樣做

許佳惠 整理 2024/06/28 12:09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很多人只要身體一有不適就急著看醫生,其實自癒力才是最好的醫生。骨科醫師蔡凱宙表示,身體到底需要什麼東西可以用直覺來判斷,也可以透過不舒服來判斷。關鍵在於我們沒有真正的了解身體運作的原理以及方法,以至於無法提升身體運作效率。以下是他的分享。

 

異常訊號未必就等同疾病

我有位患者,膝蓋非常疼痛,但看膝蓋X光並沒有很嚴重,那怎會那麼痛呢?探究其原因,可能是長年吃安眠藥引起,問他為什麼,有些支吾答不出來。由於是對稱性的疼痛,我採取膻中穴放血以減少阻塞,放出的血竟是黑血一大碗。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身體、情緒、社會三層面要同時治療

注意到他眼神不對,進一步詢問近來有什麼是令他覺得遺憾,這才說出當年跟兒子因為教育理念不合而造成的重大傷害,長期的自責以致於得靠安眠藥入睡。最後經家人協助終於找回健康,膝蓋的疼痛問題也治理了。這個就是身體、情緒和社會三個層面都要一起治療,才會治療成功。

 

心受制於受傷和恐懼 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人體是身心靈的組成,身體尊重我們的心,心也要學習尊重身體。身體有其自癒能力,可是我們的心如果受制於受傷和恐懼,會對身體造成很大的傷害。有大部分原因出自現代醫學沒有了解身體本身的運作,單純將身體症狀視為疾病來加以診斷治療,反而造成身體受傷,強化病患恐懼感。

看更多:悲傷易傷肺!失戀及失敗經驗對身體有何影響?專家曝殘忍真相

 

站在身體的立場給予適當醫療 發燒是身體在自癒

在不信任的基礎下,身體發出異常的提醒訊號、症狀,誤以為生病。比方說發燒並不一定是疾病,是身體癒合力上升、要排毒的時候,會以發燒因應。所以發燒時,並非直接處理發燒,而是要處理感染,或者是加速排毒,這才是站在身體的立場,給予適當醫療。

看更多:男發燒痠痛「該邊」起紅疹有毛囊炎竟是這痘 衛生單位勸打疫苗才能預防

 

真正傷害來自過度飲食、過度呼吸

常聽到患者說:「我就這個年紀了」、「我就是老化」。這樣的說法只是找藉口,把老化當做理所當然,把身體示警當作「就是這樣、沒辦法」。人體的老化不是理所當然,是不斷累積的傷害所造成,而傷害來自過度飲食和過度呼吸,只不過對這樣傷害毫不在乎。最簡單的訊號就是感覺到肚子脹脹,吃不下東西。吃飯,每天三餐都要面對的事情,但一有肚子脹脹感沒有食慾,可能是身體放出示警,叫你不要再吃進來了,得暫停進食讓身體得以緩衝休息一下。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過度呼吸會引發焦慮、免疫失調等健康問題

呼吸也一樣,一般人呼吸1分鐘18次,每次大約3.3秒。過度呼吸會使氧氣吸入過多或過少,造成血氧濃度和二氧化碳平衡被打破,使得二氧化碳無法有效排出細胞,血液中的pH值會改變細胞的氧氣交換,進而引發各種健康問題,例如焦慮、免疫系統失調、慢性發炎、打鼾等等。

 

呼吸排出二氧化碳 體內二氧化碳太低會停止呼吸

我們的呼吸分成內呼吸跟外呼吸。內呼吸指的是細胞交換氧氣跟二氧化碳,外呼吸則代表肺部一呼一吸的動作。呼吸與血液循環中血液的酸鹼值有關,平常血液呈現弱鹼性,我們身體可以有效地排出二氧化碳,但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太高的時候,身體會代償讓血管擴張,更易於將二氧化碳排出。可是二氧化碳如果被洗出去,變太低時,身體便會停止外呼吸,使身體的二氧化碳濃度回到正常水平。

 

呼吸速度要放慢 才能調控體內二氧化碳濃度

腦幹中樞也是利用二氧化碳濃度來控制呼吸的次數。所以,平常呼吸的速度要刻意的放慢,讓每一口吸進去的空氣,能夠充分的在細胞內交換再出來,這時候可以提升呼出空氣的二氧化碳濃度,表示你有充分的交換氣體在排除廢物。

 

放緩呼吸次數增加肺活量讓氧氣有效交換

換句話說,過度的外呼吸次數,會造成每一次的呼吸無法充分交換氣體,反而會耗許多不必要的能量。因為每一次呼吸都要啟動,這會消耗能量。因此最聰明的方法就是減少呼吸的次數,同時讓每一次的呼吸肺活量上升。如此一來,每一次的呼吸能夠把細胞內的廢物,也就是二氧化碳帶離開身體,血液才能夠保持呈現弱鹼性。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看更多:壓力好大、莫名不安好煩躁?快試試神奇呼吸法 幫助心情平靜、減少負面情緒

 

每次呼吸7到12秒 啟動細胞自癒力

如果我們調配呼吸,從一般的1分鐘18次,變慢呼吸次數為9次甚至到5次。也就是每次呼吸是7到12秒。這樣的慢呼吸法可以把橫膈膜打開,讓氧氣交換更有效率,二氧化碳排出更有功能。這樣子就能夠讓身體進入一個很強的自癒狀態,血壓自然調控,疼痛自然減少。氧氣能夠有效進入細胞在粒線體中承接電子傳達,形成結構水,去除自由基,這就是細胞的自癒力。

 

改變一有症狀就找醫生開藥的慣性治療

排便、排尿,也是身體重要釋放的訊息之一,如果半夜會起床小便超過兩次,排除睡前喝過多水等因素影響,健康或許出了某狀況,不過當你踏入泌尿科診間,現代醫學處理手法是會暗示病患「有病得吃藥」,讓你感覺身體必須要靠吃藥打針,才能獲救。目前所有的治療都是標準化治療,超過或低於某個檢測數值,依規定必須投藥,卻不是個別化治療,更不是教你運用自身免疫力。

 

陋習導致醫療藥物濫用

這些狀況都只是飲鴆止渴。最重要的是要讓病人能夠真正的健康,不需要醫生,也不需要大醫院。這才是全民健康的目標。可惜目前的健保制度,造成醫療藥物的濫用,造成患者的失智與失能,所以才會有長照2.0 的需求。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用教育來取代藥物 設法降低藥物量

或許我們該好好思考新一套系統,能夠跳脫目前大醫院分細科的思維模式,治病的根源是人,回歸到病人的身上做教育。我們要非常用心的回到自己的身體,問問身體到底還需要哪些藥物。和你真正信得過的醫生一起討論,如何一顆一顆的把藥物量降低,而不是遇一個症狀就開一個症狀的藥。用教育來取代藥物,教育就是一段時間的陪伴,醫療人員陪著病人,教導病人如何吃飯睡覺運動。做全面性的調整,才可能真正重獲健康。

 

回溯身體警訊源頭 啟動自癒力

面對身體發出的警訊—最直接的疼痛,最佳解決法是找到它發生原因加以處理,疼痛自然緩解,而非長期使用止痛藥來鎮壓疼痛,用藥來控制病症。要記住藥是「壓制」,不是「解決」,更不是最好的選擇。

看更多:更年期耳穴按摩!1分鐘改善淺眠失眠、多汗、熱潮紅 調整自律神經

 

膝關節痛不要急著吃藥控制

比方說膝蓋關節痛,可能是膝關節炎,也有可能是風濕性關節炎,也有可能是疫苗後的副作用,該做的是先找出關節疼痛的原因。用運動如果可以好的,大部分屬於退化性關節炎,透過加強肌力有可能逆轉膝蓋的退化,所以不急著吃藥控制。如果關節痛是膽固醇用藥過量引起,那麼停掉膽固醇用藥,改用其他的營養品和方法來預防心臟病及中風。若三個月之內幾乎完全緩解疼痛,也就證明了藥物才是發生疼痛的病因。

 

好的醫生一定要幫助病人找到生病的原因,無論生理的或是心理因素,可惜目前醫療制度設計卻把身體與心理的醫生分開處理,相當建議患者本身定要把您心裡的疑慮,跟您的醫生講,如此才能找出最佳治療。

 

◎ 本文摘自/《免疫製造 揭開試驗年代下疫苗的主流意識形態》蔡凱宙.陳立維 著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下載APP】

 

分享文章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延伸閱讀
人氣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