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member-icon

中醫治療關節炎靠「這招」 3種類型1次搞懂 緩解後不調養當心骨鬆!

梁萱琪 整理 2023/02/02 12:35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關節發炎一旦痛起來,不僅煩人還容易影響行動。中醫師提醒,若長期飲食不當與過胖,關節炎更容易提早找上門,中醫將關節炎分為3種類型,針灸治療可助緩解疼痛,但若不持續保養關節,會容易造成骨質疏鬆問題。

 

飲食不當與過胖 關節炎提早上門

中醫師余雅雯指出,關節炎是常見的慢性疾病,舉凡關節軟骨退化、結締組織發炎,導致關節疼痛,甚至影響到關節的正常活動,都可稱為關節炎,好發於背部、頸椎、膝蓋、肩關節、手、髖關節、足踝等位置,許多關節炎和老化有關,但現代人飲食不當或肥胖都會使關節負荷加重,也讓愈來愈多患者在中年就開始步入關節發炎的腫痛之苦。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看更多:關節痛就是痛風?不痛了不代表沒事!小心恐藏這些疾病 醫提醒3原則助預防

 

中醫看關節炎分3種

余雅雯進一步解釋,風、寒、濕是關節炎發病的外在因素,在中醫看來,關節炎病因多為「痰瘀互結,氣血不行」,古稱「痺證」,可分為「風痺」、「寒痺」、「濕痺」3種:

1.風痺

又稱「行痺」,疼痛位置不固定,手腳可能同時出現關節痠痛的症狀,且痛感來得快去得也快,符合「風濕性關節炎」的特色。

 

2.寒痺

又稱「痛痺」,寒氣凝滯後,立即阻礙氣血運行,以致疼痛難耐和腫脹,發病時症狀非常顯著,正和現代醫學的「痛風」相符。這類的關節炎經治療後,疼痛雖然消失,但局部氣血運行仍不流暢,肢體活動受限,常須熱敷改善循環,可加速代謝體內廢物,這也正符合痛痺「通則不痛」的概念。

 

3.濕痺

因濕氣較盛,容易讓肌膚和關節感覺麻木、沉重、無力,感到疼痛的部位固定,因此又稱「著痺」,而退化性關節炎是關節經長期磨損,可能造成肌肉萎縮或關節活動受限,好發位置為膝蓋,就和濕痺的症狀較符合。

看更多:爬梯膝蓋痛、蹲不下、站不起?「1功法」預防膝關節痛 2茶飲保護膝蓋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針灸治療能幫助患者緩解疼痛

余雅雯也指出,人體陰陽不平衡、正氣不足,就是關節炎發作的內在關鍵。因此在關節炎急性期的治療重點是緩解疼痛,近似現代醫學「消炎」的概念,會先以宣熱解毒、通經活絡的藥物為主,並在患者的症狀進入緩解期時,再分階段採用藥物和針灸治療。

看更多:退燒止痛「藥」注意!醫曝「這些人」服藥時要注意 正確服用才不傷身

 

緩解後持續調養是重點

余雅雯提醒民眾,雖然針灸能溫通經絡,達到祛風散寒、宣痺止痛的功效,配合服用藥物,通常有不錯的舒緩功效。但在緩解期會較沒有明顯症狀,如果忽略持續調養,會使血脈長期瘀阻,導致關節腫大、關節形狀變形,甚至氣血傷耗,呈現氣血虧虛或肝腎虧損,最終導致骨質疏鬆或免疫疾病的問題。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余雅雯中醫師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下載APP】

分享文章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延伸閱讀
人氣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