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member-icon

為什麼狂做惡夢?代表你「這點」很不好

2017/12/27 14:18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高雄榮總台南分院臨床心理師陳易申表示,惡夢不罕見,據統計,1至5成的3至5歲幼兒,曾因為惡夢哭鬧造成家長困擾;成人中有5成,曾有至少1次的惡夢經驗;至少3%青少年因為常做惡夢而困擾;全球有2%至6%的人每周深受惡夢所苦。在台灣,對於惡夢的研究不多,大多只鎖定在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範疇。

 

評估量表調查 女性惡夢困擾較高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有關惡夢的研究,台灣起步較西方國家晚,台灣醫療臨床人員過去受限於評估工具的發展,多僅使用惡夢頻率作為嚴重度的區分,較少以進一步客觀的量表直接探討受惡夢影響的情緒及生活困擾。因此,陳易申將加拿大「惡夢困擾問卷(NDQ)」及美國「惡夢影響調查(NES)」中文化後透過網路收案研究,結果發現634份調查中,23.8%的人每半年做1次惡夢、3個月有17.2%、每個月16.4%、2周10.7%、1周是6.2%、天天是3.9%、1周超過1次是7.6%。634人中有95%沒有精神疾患,5%經由精神科醫師診斷有精神疾病。除了5人年紀在50至59歲,其他都是40歲以下。

 

值得注意的是,在沒有精神疾患的受訪者中,有7.2%的人1周做惡夢次數超過1次,3.4%幾乎天天做惡夢。研究顯示,女性、精神疾病、惡夢頻率高的族群有較高的惡夢困擾,而高惡夢困擾也與較差的睡眠品質有關。

 

惡夢連連該就醫嗎?

台北榮總精神部成人精神科主治醫師楊智傑指出,大多數的夢仍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正常的睡眠不會記得自己夢境的內容,當情緒低潮或緊張、焦慮時,睡眠變得較淺,這時就容易在做夢期當中短暫醒覺,因此會有多夢甚至做惡夢的感覺。如果1周超過3晚會因為惡夢醒來,便需要就醫了解有沒有生理或心理的因素造成睡眠的改變。

 

 

國外研發「讀夢機」 解讀大腦密碼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近幾年很受歡迎的青少年科幻小說、電影《分歧者》中,當權者利用先進科技的讀夢機,藉由虛幻夢境,讀取青少年思考邏輯模式,區分派別,方便進行思想箝制,剷除異己。然而,在現實環境中,「讀夢機」仍在研發階段,身為德國國際睡眠科學與科技協會台灣分會理事長的江秉穎指出,即使如此,科學家仍孜孜不倦地努力鑽研,企圖將個人夢境、思想以具體的科技影像化。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神經學家將受試者看到人臉圖像如金髮,運用核磁共振(MRI)記錄大腦運動變化,建構成大腦記憶、想像、夢境資料庫,也就是從MRI中所呈現的大腦反應,來讀取夢中情境。

 

大腦活動特徵 7成與夢境吻合

曾於《科學》雜誌中發表有關讀夢機文章的日本國際電氣通信基礎技術研究的堀川友慈,也曾以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記錄受試者睡眠時的大腦活動狀態,然後喚醒受試者,請他們講出夢境內容,並建立資料庫,發現大腦活動特徵和夢境中的內容,如男性、書本等,吻合度達6、7成以上。

 

2014年,江秉穎曾在美國《赫芬頓郵報》中刊登一篇文章提及,睡眠醫學發展遠遠落後於神經科學的領域……,其中一項原因是,沉睡者無法告知個人的睡眠經驗,即使是在大腦活躍的睡夢中。江秉穎表示,上述國外的研究仍未臻成熟,但現今臨床上,經由腦波圖、眼電圖、肌電圖,可清楚知道睡眠者是正在做夢,還是呈現無夢狀態。而如果要進一步探知睡眠者的夢境情節,美夢或惡夢?江秉穎坦承,現階段仍得要問受試者清醒後的記憶。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 撰文/吳佩芬  ◎ 編輯/朱育嫻整理  ◎ 美編/蔣嘉佳  ◎ 圖片/達志影像提供

 

相關文章
必學!2招UP UP祕笈,你也有「泫雅」美胸
好悶!人到中年沒活力?9祕技找回熱情
營養師教你吃辣 不傷胃還能養生
身負照護重擔 先學會情緒自保
躺著滑手機 當心脊椎側彎伴你一生

 

分享文章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延伸閱讀
人氣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