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孩怕看牙 醫師5撇步讓孩子不怕看牙醫
很多小朋友一張口就一嘴爛牙,還常常看到有小朋友蛀牙半夜牙痛哭鬧,爸媽得到處找半夜有牙科急診的醫院幫忙處理。其實這恐怕是爸媽擔心孩子看牙很難受控制,沒有定期帶小朋友護理牙齒的緣故。兒童牙醫表示,透過適當的「行為誘導」,還可以讓小朋友愛上看牙,擁有一口白牙不是夢!
3歲5個月大的妹妹需要進行塗氟檢查,來到牙科卻怎麼也不肯坐在椅子上,醫師講1句,她就大聲喊1句「我不要!」醫師先帶她看各種檢查器具,用小朋友最喜歡的煙火仙女棒來介紹「檢查探針」、讓她看小鏡子,利用各種行為管理方式引導,妹妹乖乖坐著聽醫師指令完成塗氟,全程不吵鬧,開心牽著媽媽的手離開診間。
看更多:美魔女臉腫如麵包超人!蛀牙細菌深入骨頭、還在下巴鑽出一條瘻管
不要說是小朋友了,直到現在,很多成年人都認為「看牙醫」是最害怕的事。新竹馬偕兒童牙科醫師陳冠倫表示,在診間嚇得大哭、躺在地上大鬧等小朋友各種拒絕看牙的戲碼天天在兒童牙科上演。其實想想,牙齒那麼痛,來到陌生的環境,又聽到鑽牙等怪怪的、各種牙科治療器械等聲音,小朋友都會感到害怕、恐懼,如果每次都是牙齒痛得半死才來看牙醫,累積一大串不好的就醫經驗,很難讓孩子願意乖乖看牙。
3歲以上幼兒有理解力,可行為誘導
陳冠倫說,年紀超過3歲到3歲半的孩子就有理解的能力,可以用「行為誘導」的方式引導孩子治療。行為誘導不是「騙小孩」而已,而是基於心理學的理論,並且根據美國兒童牙科醫學會的指引,依孩童年齡、有無身心障礙、齲齒多寡等情況,加上不同的行為管理方針及5種誘導方式,許多小朋友都能順利完成檢查及治療。
1.結構化:
跟孩子說明今天要做哪些事情。像第1次來看診的小朋友,我們會跟他說:第1件事要帶他認識治療要用的工具二,第2件事情帶他數牙齒、刷牙,第2要幫牙齒拍照。要治療時則會說「要讓牙齒睡覺(上麻藥)」,第2件要幫牙齒穿雨衣(橡皮防濕帳),第2件事要抓蟲蟲(拿蛀牙)。3件事情做完就可以挑禮物回家。結構化可以讓小朋友知道今天要做什麼,才不會有未知的恐慌。
2.說-秀-做﹙Tell-show-do﹚:
用孩童懂的話語介紹和示範各種牙科器具的功能,例如口鏡是看牙齒的小鏡子,探針是仙女棒,高速手機是噴射機等有趣的形容詞,降低孩童對於牙科治療的焦慮,也增加和醫生合作的意願。
看更多:起床沒刷牙就開吃,相當於吞進10公克便便的細菌 醫師教一招可解
3.正向強化配合指示說明:
若孩子很配合,我們就稱讚他們表現好的行為,使此行為出現的頻率增加。陳冠倫分享,像小朋友沒有哭沒有亂動,媽媽可以跟他們牽手。「牽手」是一個增強物,一直稱讚他沒有哭和亂動的這件事情,並請媽媽持續跟他牽手。正向回饋不但能緩解兒童看牙時的緊張情緒,還能讓孩童因為被肯定而表現的更勇敢。
4.懲罰:
對於亂哭亂動、大聲尖叫等行為的孩童,醫師會給予負面回饋,例如不予理會或透過家長不牽手,隔離家長的方式,使孩童配合以利治療的進行。經過有效的行為管理,可以降低孩童亂哭亂動的機率,漸進引導孩童學會看牙齒。
5.分心:
目的是減少不好的感知、避免不好的行為。陳冠倫說,他會告訴小朋友:「我們從1數到10,如果沒有哭哭亂動,醫師叔叔數到10會休息一下。」在數的過程中,就可以轉移小朋友注意力,不會把感知都集中到口腔中。在印齒模的時候,也可以藉請小朋友抬腳來分心,並減少嘔吐不適感。
陳冠倫說,若孩子的認知發展未達到能溝通的程度,如年紀太小或身心障礙,建議用進階的行為管理方法。例如束縛板及麻藥氣體全身麻醉,在麻醉科醫師幫助下,兒童牙醫師在孩子睡著後將牙齒治療完畢。此法適用於齲齒太多、完全無法配合的孩子。麻醉可減少束縛板的壓迫不適,是近來頗受家長接受的方法。
治療雖然很重要,但是提醒平常養成孩子早晚刷牙、減少甜食攝取、定期塗氟檢查,讓小孩學會每天都要養成牙齒保健的習慣。減少齲齒、不要每次都是牙齒很痛才看牙醫,降低孩子看牙恐懼,長大就不會怕看牙,更容易保養一口美齒。
看更多:牙齦噴血險丟命!憂疫情延遲回診 醫警告牙齒得「這病」染疫併發症飆3倍、死亡率增9倍
◎ 圖片來源/新竹馬偕醫院提供
◎ 諮詢專家/陳冠倫醫師
→投票選你最愛的功能再抽廚具組,活動至2021/9/26!點我下載【健康2.0 APP】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