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member-icon

本土Omicron感染連環爆!沒密切接觸也中鏢 專家揭最危險地點與這情形出現快篩檢

丁彥伶 報導 2022/01/07 15:17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台灣本土Omicron連夜又新增確診案例,截至中午為止,已經累積12例本土確診案例,除了7位清潔隊員、1位防疫計程車司機以外,3位確診者歌友和1位機場保全通通「中獎」。明明沒有密切接觸,為何也會被傳染?感染科名醫提醒,Omicron傳染力超強,除飛沫傳染以外,要注意很重要的「環境媒介」的力量。

 

環境媒介突破時間限制

振興醫院感染科主任級醫師顏慕庸表示,其實去年部立桃園醫院發生的「部桃群聚」事件後,就已經顯現,新冠病毒已經從最早武漢株的「查無有效空氣傳染證據」,到加州株、英國Alpha病毒株,Delta變種病毒株,病毒傳播已經突破2公尺、共處15分鐘的時空限制。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看更多:新冠Omicron傳播力太強!8症狀快篩檢,高風險族群必打第3劑
 

這也是為什麼指揮中心要調查並公布確診者的「足跡史」,因為只要病人經過之處,就無法確認他們在何處、留下多少病毒。而民眾只要在這段時間曾駐足過確診者足跡史之處,就已經有高風險。

 

這裡最危險

為什麼一開始的確診群聚清潔員工,只是同掃1間廁所就感染?顏慕庸問:「入境旅客還未出關前的第一件事是什麼?」是上廁所。美國研究人員曾經測試沖馬桶時,馬桶水噴濺高度可達馬桶上方約90多公分高度,噴濺距離和噴出量之大,如果上廁所的人是確診者,新冠病毒會隨著水霧噴到廁所空間。上廁所的人再手摸廁所開關、門把,整個廁所都可能被新冠病毒污染。

 

 

啟動膠囊式動線管制

顏慕庸建議,因為Omicron的傳染力強,政府應該啟動「膠囊式動線管制」。意思是入境旅客從機場到防疫旅館,從防疫旅館檢疫期滿搭防疫計程車返家,和回到家裡自主管理,這段過程需要整個做好防護,避免讓社區其他人接觸,可以避免病毒進入社區。

看更多:Omicron侵台!歌友會確診再新增3例 醫分析:唱歌比咳嗽還恐怖
 

預防群聚,發現旁邊的人做這些事得注意

由於許多專家推估Omicron已經進入社區,顏慕庸提醒,從症狀表現以上呼吸道為主來看,Omicron相較於造成重症和大量死亡的Alpha和Delta變種病毒株不同之處是,病毒量很少進到肺部,而是在上呼吸道,這也顯示病毒會因病患咳嗽、打噴嚏或擤鼻涕、東摸西摸等動作而造成傳播的機會更大。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也因為Omicron多數病患的症狀以咳嗽、流鼻水等為主。所以顏慕庸提醒,發現周遭有2、3個人都在咳嗽,就要特別小心,必要時趕快做快篩,預防社區群聚。

 

 

台灣沒有與病毒共存的本錢

有許多人看到國外報導,說「南非、英國和美國都說Omicron都是輕症,我們應該學習與病毒共處的生活」。顏慕庸說,台灣沒有和病毒共存的本錢,西方國家從最早的武漢株、加州株、Alpha病毒株和Delta病毒株,至少已經經過3到4波自然感染的洗禮,再加上有打疫苗,每個人身上多少都有新冠病毒的抗體,有免疫保護力。台灣像是世外桃源般,多數人從未接觸過新冠病毒,如果突然遭遇侵襲性高的病毒,傷害非常大。

 

Omicron不嚴重?其實是疫苗保護強

秀傳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蕭信昌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和國外的分析顯示,Omicron造成大量傳播,但是住院率只有Delta傳播時的1/3,重症及死亡案例也未增加。雖然這可以解釋是Omicron的威脅比較沒有那麼強,但其實也可能是因為西方國家過去自然感染率高而有抗體,加上疫苗注射覆蓋率高的多重保護下,大家都有基本的免疫力,所以感染Omicron沒有較嚴重的災情。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蕭信昌提醒,台灣要避免Omicron襲捲而來的威脅,唯有趕快舖滿疫苗覆蓋率。雖然台灣沒有經過幾波自然感染的洗禮,但是接種疫苗產生的抗體會比自然感染的抗體更高,所以提醒大家要趕快打疫苗,第2劑和第3劑都快打,才能提高保護力。

 

另外,WHO也分析,其實Omicron之所以快速傳播,或許並不是它的傳播力太強,而是民眾的鬆懈。蕭信昌說,因為歐美民眾打完疫苗,對新冠肺炎的防疫產生懈怠,口罩不戴,也沒有社交距離。加上接連數個大型節日的群聚狂歡,才會有大規模傳播。所以提醒民眾,不管打幾劑的疫苗,仍要戴好口罩、勤洗手、噴酒精等,防疫工作不能輕忽。

看更多:Omicron進入本土!醫籲4族群最應接種第3劑疫苗

 

《健康2.0》提醒您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疾管署持續加強疫情監測與邊境管制措施,如有疑似症狀,請撥打1922專線或0800-001922,並依指示配戴口罩儘速就醫,同時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以利及時診斷及通報。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諮詢專家/顏慕庸醫師‧蕭信昌醫師

 

→字體放大好閱讀,收藏文章更便利!點我下載【健康2.0 APP】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

分享文章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延伸閱讀
人氣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