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湖盛傳,五十肩「擺著不要理,時間到自己好」,這句話對也不對,我們先來看看五十肩的疾病周期是怎麼一回事。
第一期:有點痛的「疼痛期」
「疼痛期」也叫「發炎期」,這期的肩友常以為是因為最近過度使用肩膀,休息一下就好,孰不知愈睡愈痛!疼痛期的特徵是活動肩關節時,可明顯感覺肩膀深處的疼痛,以為睡一下會好,卻逐漸出現夜間不活動也會疼痛的狀況。
肩友常為了避免關節因活動造成的疼痛,出現代償性調整姿勢,肩部的周邊肌肉被迫增加旋轉度,反而造成肌肉痠痛。也就是此時,肌肉與關節囊會痛在一起,分不清楚到底是裡面痛還是外面痛。

示意圖/TVBS
第二期:又痛又卡的「增生性滑囊炎期」
「增生性滑囊炎期」又稱「黏連期」,前面是發炎,現在是黏在一起。這期肩友會感覺疼痛度有些下降,但卻穿不了衣服!
一旦關節被黏住,肩部活動角度就會受限。最常見的典型症狀是肩關節無法外轉、內轉及外展,生活因此大受影響:需要不求人抓癢、改穿前扣的衣服、無法梳頭等。
為了完成這些日常活動,肩友常會做出極度扭曲的姿勢,長期下來,很容易造成姿勢不良,也常常出現腰痠背痛的情形。
第三期:不太痛但很卡的「成熟期」「溶解期」
人稱「溶解期」的最後一期是五十肩最後階段。此階段在傳說中,會猶如冰塊解凍般,病人的疼痛度減輕,肩部活動角度漸進式好轉。但是,醫學長期追蹤研究卻發現,約有5成的五十肩患者,7年後還是會感到疼痛及角度受限,有些甚至到11年後仍有症狀。
輕微、中度與頑固型 處理方式不同
五十肩的症狀強度與「發炎」和「沾黏」的程度有關。輕微的五十肩可以透過復健和居家運動改善,若已復健超過1個月沒有起色,可能轉變成「頑固型五十肩」,肩友請積極尋找適合自己的進階治療,別錯過五十肩的治療黃金期,拖延成更大的問題。
輕微型五十肩:居家復健
輕症肩友黏得少,感覺起來有點卡,但不太痛,自己輕微活動就能改善沾黏的程度,在家運動就能有所好轉。
中度五十肩:認真復健3個月
中度肩友有點痛,也有點卡,需要進一步的專業物理治療協助,以及適當的止痛藥物做為緩解,以幫助肩友在活動時能夠伸展到最大角度,通常認真做3個月就能改善不少。

示意圖/TVBS
頑固型五十肩:尋求進階醫療協助
如果您的五十肩症狀符合以下3症狀,很可能屬於「頑固型」:
◎ 每星期3次睡眠干擾(痛到不能睡、痛到睡不著)
◎ 疼痛期大於3個月
◎ 保守治療1個月效果不彰
頑固型需要積極尋求醫療協助,與輕症不同,很可能一開始發炎就又急又猛,症狀表現是非常痛、非常卡,整個關節囊都縮在一起;另一種可能則是輕症拖太久,一直沒有認真處理,日積月累,黏得更緊。
劇烈疼痛之下,別說運動,頑固型肩友連日常活動都會痛到冒冷汗,穿褲子、扣內衣、吃飯都成問題,再加上睡覺一翻身又痛醒,沒有經歷過的人,恐怕無法想像那種日夜折磨的苦楚。
對頑固型肩友來說,「白天痛不能動,晚上睏不能睡」是日常生活的寫照,這些疾病表現強度較高的病人需要的,是立即、馬上、即刻有效的治療與症狀緩解,一則為了當下的生活品質,再則為了避免產生副作用。
◎ 本文摘自/《自己的肩痛自己救:圖解五十肩保健與治療》許嘉麟 著 ◎ 編輯/王家瑜整理 ◎ 圖片/達志影像提供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