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member-icon

「你聽到爸媽說的話了沒?」4種親子互動代表你太嘮叨!博士教你正確提醒不傷自尊心

郭庚儒 整理 2020/10/08 13:00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當父母親的「提醒」超過3次之後,其實就會讓孩子覺得爸媽很嘮叨;若你的孩子已進入追求自主的青春期時,那更多的提醒會換來孩子更多的煩躁與對立。

 

4種親子互動代表你太嘮叨

陪著你玩優質關係經營協會理事長、諮商心理師鄭如安指出,當你的孩子經常回應你:「我知道了啦!」、「好啦!好啦!不要再說了!」,或是對你的提醒都不回應,你都還要再補充問:「你到底有沒有在聽?」、「你聽到媽媽(爸爸)說的話了沒?」有上述的互動就表示你讓孩子感受到的是嘮叨。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延伸閱讀:孩子就是不聽話,怎麼辦?專家:下達指令時,先說「5個字」養成孩子自律

 

「提醒」也隱含著爸媽的焦慮與「不相信孩子」

鄭如安表示,父母親會忍不住地一直提醒孩子,其實經常是父母有很高的焦慮,或是不相信孩子可以做好做到。

 

有些孩子的表現也不錯,但父母親還是忍不住的要提醒孩子「保持努力」、「不要懈怠」、「不要驕傲」、「開心幾天就好」、「放鬆一下,就要再開始努力」,這都反映出父母的焦慮與擔心。

 

鄭如安觀察發現,有些父母就是「我早就猜到你會考不好,誰叫你不聽我的話」、「你看就是不聽我的提醒」,這些話語都是一而再的折損孩子的自信與自尊。若你是孩子,一直聽到媽媽的這些提醒,你會有何感受?

延伸閱讀:強迫孩子念書沒用怎麼辦?2招讓孩子自動念書

 

綜上,我們知道提醒本來應該是一個好事,但當父母針對某件事情、某個行為超過3次的提醒時,這個提醒可能就隱含著你不相信孩子、也可能是反映著父母的焦慮,且同樣一件事超過3次的提醒就變成嘮叨了。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4招提醒不傷孩子自尊與自信

反思自己的教養態度

若你經常有類似上述所提到的一些口語描述實例,那就要知道自己真的做太多的提醒了。

 

以具體行動替代口語的提醒

當你要提醒孩子做某些事情時,轉個念頭吧!用行動來帶著孩子完成你期待他做到的事情,例如:牽著孩子的手到書房讀書;自己也關上電視或手機,專心的陪著孩子。

 

以具體行動表現對他的支持

例如:要提醒孩子考試就要到了,不如端杯果汁給孩子喝,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關心與支持。當你看到孩子回應友善的表情或口語時,也有助於父母降低焦慮與擔心。

 

具體地反映孩子有做到的好的行為

「提醒」多半都是在強調孩子沒做到或沒做好的行為。現在我們要換個態度來與孩子互動,就是具體反映孩子有做到的好的行為,例如:「我看到你開始寫作業了」、「我看到你已經寫了五行的作業了」、「我有聽到你在背英文單字」。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鄭如安說明,上述後3點,其實就是要父母學習「具體地反映孩子有做到的好的行為」,這個具體反映可以是口語的反映,更可以是具體的行動;更重要的是要,焦點在孩子有做到的好的行為,而不是提醒孩子可能會做不到,或是做不好的行為,這兩者間其實是有很大差異的。

延伸閱讀:當你說再多也沒用時…親職教育專家告訴你該怎麼辦

 

◎ 本文摘自/《遊戲式教養:翻轉既有的教養方式》鄭如安 著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6/17起『健康2.0』全面升級!主持人除了鄭凱云,也會加入江坤俊醫師,更會邀請包括Dr.she許藍方、家醫科許書華、復健科侯鐘堡、營養師宋明樺、整形外科蘇宗柏等堅強的醫師 、專家陣容與大家一起守護全家人的健康,每天下午2點,每週六、日晚間7點,請準時鎖定 TVBS 56頻道『健康2.0』。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文章
千萬別對孩子說「好乖、好棒、好聰明」!博士教你正確讚美孩子 長大後才有責任感
孩子一直說不要怎麼辦?日本育兒專家不打不罵 2招教出好習慣
千萬不要要求孩子當個「乖寶寶」!心理師曝可怕後果 「人前溫順、人後暴力」

分享文章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延伸閱讀
人氣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