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肌少症如何診斷及治療?有辦法逆轉嗎?2大處方有效救肌力
目前針對肌少症尚無特定的藥物治療,但可以藉由一些非藥物的處置來改善肌少症現象,減少病程惡化,進而增進生活品質。非藥物治療包括飲食營養強化蛋白質補充與吸收,運動則包括有氧、伸展、平衡,尤其阻力訓練是強化肌力最重要的方式。
如何診斷肌少症?
依據「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提出的「肌少症」定義,分為3大面向:
1.肌肉力量:以慣用手握力做測量,男性小於28公斤、女性小於18公斤則表示肌力不足。
2.體能表現:若於6公尺內行走速度小於每秒1公尺、或是5次起立坐下花費時間超過12秒,就表示體能表現差。
3.肌肉質量:四肢骨骼肌肉以雙能量X射線吸收儀(DXA)測量肌肉量,男性小於每平方公尺7公斤、女性小於每平方公尺5.4公斤;或以生物電阻抗分析法(BIA)測量,男性小於每平方公尺7公斤、女性小於每平方公尺5.7公斤,表示肌肉量下降。
▲3面向診斷肌少症。
此外,「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也引進了「前肌少症」的觀念,若以上3大面向的檢測結果,僅有肌力不足或體能表現下降其中一項,就該視為「前肌少症」,若不加以預防保養,很可能就會進展為肌少症。
肌少症治療以非藥物為主
肌少症是因老化造成的神經肌肉及相關荷爾蒙濃度及敏感度改變所致,但目前的治療上並不建議使用生長激素、男性或女性荷爾蒙。有研究顯示,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s)之類的藥物不僅可以調降血壓,對於肌肉質量、身體功能與肌少症可能也有良好的作用,但目前研究並沒有明確的結論。
儘管醫學界積極研究改善肌少症的藥物,但目前對於肌少症,仍以非藥物療法為主,足量營養與適度運動是最佳良方。
處方①飲食調整:蛋白質促進肌肉合成
一項台灣的老年醫療團隊發表在知名期刊的研究顯示,針對平均年齡68歲的受試者,提供含有白胺酸、精胺酸、維生素D3、鈣質、葡萄糖胺、軟骨素的營養補充品,再搭配3個月的阻抗性運動,結果發現有助於長者肌肉量增加、降低體脂肪比例,並增加血液中的維生素D濃度,體能表現也有所提升。
肌肉的組成成分以蛋白質為主,肌少症患者在營養補充上,蛋白質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人體重要的胺基酸有22種,其中白胺酸和精胺酸對防止肌肉流失、鍛鍊肌力非常重要。富含白胺酸和精胺酸的原型食物包括牛肉、豬肉、雞肉、鱈魚、鮭魚、鮪魚、蝦子,植物性食物則有奶酪、牛奶、蕎麥、燕麥、芝麻、可可、黑豆、黃豆、綠豆等。雞湯或魚湯也含有豐富的胺基酸,容易吸收,很適合老人家食用;另外,市面上也有營養補充品,添加有人體必需胺基酸。
銀髮族:年長者因腸胃道消化吸收能力比年輕人差,肌肉流失的風險也較高,建議年齡超過70歲、身體健康無腎臟病的年長者,每天宜攝取每公斤體重1.0克以上的蛋白質。
慢性腎臟病患:若是慢性腎友,蛋白質攝取量不宜過高,但若矯枉過正,蛋白質攝取過低,則容易發生肌少症問題,建議每日蛋白質攝取量應控制在每公斤體重0.6至0.8克之間。
洗腎患者:倘若腎臟病患進入血液透析,就不用再採「低蛋白質飲食」原則,蛋白質攝取多多益善,建議每日蛋白質攝取量應至少達到每公斤體重1.2克以上;每天攝取的熱量每公斤體重要達到30至35大卡。
處方②規律運動:阻力訓練搶救肌力
另也有研究顯示,年長者進行每周2~3次重量訓練,持續3個月下來,肌肉量與肌力顯著提升,而這樣持續3個月的阻力訓練,對72~92歲不分男女的年長者,也增加了他們股外側肌的混合蛋白質合成率。目前已有大量證據證實,增加阻力訓練可以逆轉肌少症,即使對92歲老年人也有效。
阻力訓練如伏地挺身、仰臥起坐、抬腳、彈力帶、握力球、舉啞鈴、蹲馬步等,是目前對抗肌少症最有效的運動,建議每周至少3次,每次至少30分鐘,包含暖身與有氧運動、肌肉訓練、緩和伸展及平衡協調運動。
慢性病、糖尿病患體力差更要動
肌少症的年長者如果患有慢性病,在運動的前後應監測血壓、血糖等,斟酌個人體能,從可以耐受的低強度運動開始,逐漸延長運動的時間,再增加強度,運動前後或過程中如有任何身體不適,應諮詢醫師。
另外,糖尿病容易造成末梢神經損傷,併發神經病變,也常會引起感知異常、平衡感變差、容易跌倒,如果又合併腎功能異常,就更容易虛弱無力。因此,即使年紀大、體力差,或有併發症的糖尿病人,千萬不要一直坐著、躺著,一定要努力活動,逐步訓練肌力,多長肌肉可增加血糖利用,也會愈來愈有體力。
看更多
肌少症/跌倒、失能禍首!肌少症有哪些症狀?7問題自我評量肌少症
肌少症/4情況加速肌肉流失!預防肌少症吃什麼?這樣運動增肌強心肺
肌少症/照護肌少症小道具立大功!蛋白質怎麼吃才夠?1訓練增肌最有效
肌少症/中醫從調好脾胃下手!1茶飲增肌養血 3穴位減緩肌少症惡化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恩主公醫院.台中榮總.長庚醫院.劉秉芬醫師.林致堅醫師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