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member-icon

腸病毒/發病前就會傳染!這年齡層是高危險群 4招有效滅毒、防感染

醫學百科主圖_腸病毒2

健康2﹒0 整理 2023/06/06 11:01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腸病毒適合在濕、熱的環境下生存與傳播。台灣地處亞熱帶,全年都有感染個案發生,所以腸病毒感染症是台灣地區地方性的流行疾病之一。依據國內歷年監測資料顯示,幼童為感染併發重症及死亡的高危險群,重症致死率約在1.3%~33.3%之間。

 

腸病毒有2波高峰期 5歲以下是高危險群

引起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的型別以腸病毒71型為主,疫情每年約自3月下旬開始上升,於5月底至6月中達到高峰後,即緩慢降低,而後於9月開學後再度出現一波流行。以年齡層分析,患者以5歲以下幼童居多,約占所有重症病例90%;在死亡病例方面,也以5歲以下幼童最多。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腸病毒傳染方式

人類是腸病毒唯一的傳染來源,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感染。此外,新生兒則可能透過胎盤、孕婦分娩過程或產後人際接觸等途徑感染腸病毒。

 

在發病前數天,喉嚨部位與糞便就可發現病毒,此時即有傳染力,通常以發病後一周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長達812周之久。感染腸病毒後,約210天、平均約35天會開始出現症狀。

 

避免感染腸病毒的方法

含酒精的清潔劑或肥皂水都無法殺死腸病毒,但洗手可以減少腸病毒量和降低腸病毒存活於手上的時間,所以勤於正確洗手、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減少被傳染的機會是預防腸病毒的基本方法。

 

正確的洗手方法如下:在水龍頭下把手淋濕,擦上肥皂或洗手液,兩手心互相磨擦,兩手揉搓自手背至手指,兩手揉搓手掌及手背,作拉手姿勢以擦洗指尖,用清水將雙手洗淨,關水前先捧水將水龍頭沖洗乾淨,用乾淨的紙巾或乾淨的烘手機將手烘乾。


此外,流行期間避免出入公共場所、避免和他人接觸、不要跟疑似病患(家人或同學)接觸。要注意環境衛生及通風,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以提升免疫力。新生兒及嬰兒可多餵食母乳,以提高抵抗力,在接觸或哺育新生兒前應洗手,必要時務必更衣、戴口罩;除母親或主要照顧者以外的人員儘量避免接觸新生兒。兒童玩具(尤其是帶毛玩具)經常清洗、消毒。而環境消毒僅能使用漂白水才能有效分解病毒結構,達到消毒效果。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2023年本土首支腸病毒71型疫苗上市,保護率高達98%,可作為提供主動免疫的防範措施,有效降低重症發生風險。腸病毒71型疫苗適用於2個月至6歲以下的高危險族群,須接種2劑並間隔28天,一劑價格約4000元。

 

▲腸病毒預防方法。

 

正確消毒環境這樣做

腸病毒對酸及許多化學藥物具抵抗性,如抗微生物製劑、清潔消毒劑及酒精,均無法殺死腸病毒。只有醛類、鹵素類消毒劑,如市售含氯漂白水,可使腸病毒失去活性。而腸病毒在室溫下可存活數天、4℃可存活數周、冷凍下可存活數月以上,但在50℃以上的環境,很快就會失去活性,所以食物經過加熱處理,或將內衣褲浸泡熱水,都可減少腸病毒傳播。另外,乾燥可降低腸病毒在室溫下存活的時間,紫外線可降低病毒活性。

 

環境全面消毒重點為地板擦拭,尤其是學童平日活動或玩耍處、玩具浸泡消毒、桌椅擦拭,尤其是餐桌、餐盤浸泡消毒、廁所內馬桶蓋擦拭、沖水器擦拭、洗手水龍頭擦拭、棉被清洗並曝曬、擦手或洗臉毛巾泡消後曝曬。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建議使用濃度為500ppm漂白水。巿售家庭用漂白水濃度一般在56%,以喝湯用的湯匙舀5湯匙共約80100cc,加入10公升的自來水中,攪拌均勻,且於24小時內使用。如遭病童口鼻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的物品或表面,建議使用1000ppm漂白水擦拭,可以取20cc市售家庭用漂白水,加入1公升自來水。若玩具材質特殊無法浸泡消毒,可使用日光曝曬法消毒,但需曝曬超過6小時。

 

環境消毒重點不需要大規模噴藥消毒,只需對於常接觸物體表面,如門把、課桌椅、餐桌、樓梯扶把、玩具、遊樂設施、寢具及書本等,做重點性消毒。清洗完畢的物體可移至戶外,接受陽光照射。

 

看更多 

腸病毒/小兒麻痺也是腸病毒!大人也會得 這4型易引起重症 4重症前兆快送醫
腸病毒/如何照顧腸病毒患者?別用吸管喝水!這樣吃幫助復原 3營養素很重要
腸病毒/如何診斷腸病毒?治療方法有哪些?血糖升高可能重症!分期與治療一次看懂
腸病毒/中醫清熱治腸病毒 甘露飲滋陰涼潤幫黏膜修復 3穴位有助反擊病毒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疾病管制署亞東紀念醫院簡佳裕醫師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下載APP】

分享文章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延伸閱讀
人氣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