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成猝死是心臟病引起!5族群有胸悶、胸痛、心悸、疲勞等症狀,這「3招」可救命
「XXX名人突然猝死!」每次看到名人猝死新聞,通常推估是心臟病準沒錯,因為根據統計顯示,台灣猝死病人約7成是心因性問題引起。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集合5大醫學中心進行研究,發現2成猝死患者和心律不整有關。由於心律不整病患心血管通常沒問題,尤其是心房顫動患者約3成以上無症狀,提醒民眾5大族群防範4大猝死因子,並謹記「適量運動、健康飲食、壓力管理」3招,預防猝死!
猝死病患,7成是心臟疾病引起
「在沒有外力傷害下,人突然倒地並於24小時內死亡,即符合猝死定義。」近年來包括藝人小鬼、寒舍董事蔡伯府、藝人高以翔、羅霈穎等許多名人皆發生猝死而留下許多遺憾,據統計,約有7成猝死和心血管疾病有關,年輕有為者驟逝往往也讓人措手不及。
看更多:吃降血壓藥配香蕉竟有猝死危險?營養師盤點12種水果不宜在服藥前後食用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系副院長張坤正醫師表示,據2016年《Mayo Clinic Proceedings》醫學期刊中的1篇研究分析當時台中市270萬人,心因性猝死有約19%與心律不整有關。而近兩年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集合台大醫院、林口長庚、台中榮總、中國附醫、高雄長庚等5大醫學中心進行統計,也發現心因性猝死中病患有2成和心房顫動有關。
有心律不整猝死者較無心律不整猝死者,整整年輕10歲
詳細分析更發現,心因性猝死案例中,有心律不整者,85%有心房顫動,相較於無心律不整病患只有60%有心房顫動,更讓人注意的是,有心律不整的猝死病患平均年齡只有64歲,較之無心律不整者平均年齡74歲,死亡年齡整整年輕了10歲。這篇研究已經在2021年發表在國際期刊。
心房顫動患者猝死率是一般人的2.6倍
張坤正說,心房顫動死亡年齡年輕化是可以預防的。心律不整最致命的是心室頻脈,有些患者即使在醫院也可能救不回來,心房顫動是主要原因之一。分析猝死有4大風險因子「SACAF」,S是性別,特別指男性;A是年齡小於65歲、C是曾有心血管疾病史,AF代表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若4項因子都集於一身,發生心室頻脈及心室顫動猝死率特別高,光是只有心房顫動發生猝死率就是一般人的2.6倍,如果能及早就醫檢查,病情得以控制,即可防範憾事發生。
看更多:心律不整/怎樣診斷心律不整?治療方法有哪些?這種電燒治療精準度、成功率高
林口長庚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張伯丞表示,約7成心律不整患者,會有心悸、呼吸困難、容易喘、胸悶、頭暈等症狀。這些患者容易感到心跳與平時不同,只要此時就醫診斷,病情可獲良好控制、遠離猝死。但心房顫動病人早期為陣發性,可能好幾天才會出現1次心跳異常,就算到醫院做心電圖也查不到,甚至有3成病患可能毫無症狀,無法得到及時診斷和治療,病情可能持續惡化。
80歲老伯未發現心房顫動,半年內連兩次中風
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心臟內科醫師趙子凡也分享一位80歲老伯伯的經驗,讓有相同經驗的民眾能藉此提高警覺。這位老伯伯1次突發腦中風,醫院幫他做了多項檢測,心電圖沒有抓到他的陣發性心律不整證據,因此並未針對心房顫動給予藥物預防腦中風與治療心律不整。未料不到半年,老伯伯再次腦中風,才發現老伯伯有心房顫動。服抗凝血藥物及控制心房顫動症狀藥物後,老伯伯未再發生中風,終於遠離猝死危機。
▲趙子凡醫師提醒,有心房顫動未妥善治療,中風風險增加3-5倍、死亡風險增2倍,發生心肌梗塞及失智症的風險大增。
善用運動手錶等穿戴裝置心跳監測可信度達7成,有助及早發現
趙子凡表示,80歲以上年長者約每10位就有1人有心房顫動,若合併其他慢性病,如糖尿病與高血壓等,心房顫動危險性就越高。但是要每個人都做長時間24小時心電圖監控可能不切實際,他建議民眾不妨利用可以監測心跳、呼吸等生理狀況的穿戴式裝置,根據國外資料,這些裝置的監測結果約有7成的可信度。民眾可先把穿戴裝置拿給醫師評估,是否適合用於監測,再把平常監測到的記錄提供給醫師,有助及早發現心房顫動。
5高危險族群注意4大徵兆,學會這3招可防猝死
心律醫學會理事長溫明賢提醒,長者、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有家族病史者、有不良生活習慣的人及心衰竭病患等5大危險族群,需注意當有呼吸困難、頻繁心悸、不明原因胸悶胸痛、容易疲倦等4大異常徵兆,都應盡早就醫檢查。並謹記「適量運動、健康飲食、壓力管理」3招來預防猝死!
看更多:心律不整/症狀有哪些?5大危害影響全身 輕忽心律不整恐中風、猝死
◎ 圖片來源/記者丁彥伶攝
◎ 諮詢專家/張坤正醫師‧張伯丞醫師‧趙子凡醫師‧溫明賢醫師
→疫後時代來臨,染疫怎麼辦?與疫共存怎麼防疫?快來看防疫懶人包!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