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潰瘍會自己好嗎?有哪些症狀?飲食怎麼吃?成因、預防、治療懶人包
胃潰瘍是消化性潰瘍的一種,主要是因胃酸分泌過多侵蝕黏膜,所造成的消化道黏膜破損。通常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兩者合併稱為消化性潰瘍。
胃潰瘍有哪些症狀?
胃潰瘍常見症狀有悶脹感、燒灼感、噁心、嘔吐、吐酸水等,有些患者會有合併症如出血、阻塞、穿孔。出血症狀可能有嘔血、瀝青便、黑便或大便有潛血反應,肉眼看不出來;而幽門可能因狹窄造成阻塞而出現腹脹及嘔吐;穿孔的話可能造成腹膜炎。
若常感到上腹痛、噁心、食慾不振,或有解黑便的狀況,務必及早就醫檢查,一旦潰瘍愈來愈嚴重,可能出現大出血或腸胃穿孔,恐危及性命。
胃潰瘍的原因是什麼?
消化性潰瘍是台灣極常見的疾病,就年齡層來說,胃潰瘍好發在40~60歲,不過幾乎所有的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而造成胃潰瘍的病因很多,大致有以下幾點:
●胃酸過多,侵蝕胃壁引起潰瘍。
●飲食習慣不良:暴飲暴食、咀嚼不夠、進食太快等。
●不適當的食物: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濃肉湯、咖啡、紅茶、綠茶、可樂、汽水、辣椒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如糯米製品。
●藥物刺激:有些藥物使用對胃黏膜會造成明顯破壞,如阿斯匹靈、止痛劑(非類固醇抗炎藥物)、類固醇。
●情緒及心理壓力:憂鬱、憤怒、焦慮或悲傷等情緒,會使胃黏膜的血液循環不良,導致胃蠕動減緩及胃液分泌變少,導致消化不良。
●嚴重創傷或重大疾病:嚴重燒傷、休克、敗血症等,均會引發壓力性消化道出血。
●抽菸及過度飲酒。
●遺傳因素:O型血型及有家族病史者。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人類是幽門螺旋桿菌唯一的宿主,腸道內存在幽門螺旋桿菌會造成黏膜傷害;是胃潰瘍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誰是胃潰瘍的高危險群?
胃潰瘍是慢慢發生的,在你沒注意的狀況下,胃黏膜已經開始受傷。其危險因子包括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藥物刺激(如阿斯匹靈、止痛劑)、胃酸過多、吸菸、不良飲食習慣(如暴飲暴食、吃過多刺激性食物)以及壓力過大導致情緒波動等。
如何預防胃潰瘍?
胃潰瘍與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及日常生活飲食習慣息息相關,若經常抽菸、喝酒、三餐不定時、壓力大,或常吃止痛藥物等,都容易導致胃潰瘍的發生。要預防的話,除了上述習慣要改掉,建議也要定期做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確認有無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幽門螺旋桿菌檢測方法。
胃潰瘍飲食需注意什麼?
應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蒜、胡椒粉、油炸物、酒精、咖啡、可樂、濃茶等,經常食用易造成胃黏膜的潰瘍、發炎。宜採清淡飲食,即少油、無刺激性、含低纖維質、易於消化,並具有足夠營養的飲食。可多攝取含豐富維他命C及鐵質的食物。
另外,每個人對食物的反應都不太一樣,所以攝取的食物應依個人不同而加以適當調整,如產氣性食物及甜食會使患者有飽脹感而不舒服,應盡量少吃,依個人的經驗來決定是否應攝取。還有避免食用高纖維蔬菜,如蔬菜的梗部、莖部和老葉,及酸度高且含皮、子、纖維多的水果,如鳳梨、番石榴等及核果類(腰果、核桃等)。
胃潰瘍如何治療?
胃潰瘍約70%~80%以上與幽門螺旋桿菌有關,所以治療必須將幽門螺旋桿菌一併根除。治療方式除了藥物治療來抑制胃酸分泌之外,若有嚴重胃穿孔或無法用藥物控制及急性出血期,則必須透過手術治療。
藥物治療上,除了制酸劑、黏膜保護劑等,在幽門螺旋桿菌陽性的胃潰瘍,目前較廣為應用的是三合一療法,即1種胃藥(氫離子幫浦阻斷劑)加上2種抗生素,使用7天或14天,殺菌效果會因人而異,殺菌效果約80%~90%之間。
出血一定要開刀嗎?
另外,若出血時,應配合醫師指示禁食,必要時放置鼻胃管引流觀察出血狀況,並配合藥物治療、靜脈輸液注射,以補充營養及體液;若大量反覆出血時,則須考慮以內視鏡止血或手術治療。潰瘍穿孔時,須緊急外科手術治療。
◎ 本文摘自/健康2.0醫學百科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