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看
member-icon

外帶熱食用紙盒、紙碗就安全?注意2大重點,食安有保障

2019/04/10 10:55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外帶熱食時,有些民眾會請老闆不要使用塑膠袋,改用紙盒或紙碗,希望能減少塑化劑的接觸。但是這樣做真的就安全了嗎?營養師蔡正亮在蔡營養師的大搜查線粉專撰文指出,這些紙類免洗餐具可不是100%紙製品,使用時仍有暴露在塑化劑的風險。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示意圖/TVBS

 

小火鍋、湯麵、炒飯、小籠包……台灣人喜歡吃熱騰騰的食物,店家通常一烹煮好就趕緊裝進免洗餐具裡,送到客人手上,食物中的熱氣也就被「封鎖」在容器中。蔡正亮表示,有些民眾捨棄塑膠袋很好,但像是剛煮好的火鍋,實質上也超過100℃,如果火鍋裝進紙碗是9分滿,蓋上塑膠蓋後,食物和蓋子離的很近,湯汁的蒸氣向上瀰漫還是會接觸到塑膠蓋。

 

不僅如此,這些一次使用性的紙類免洗餐具,包括飲料紙杯,以及外帶小吃的餐盒、紙碗、紙盤等,大部分都是複合材質──紙張是材質主體,但為了防水及減少空氣的穿透性,以達到食物的保存效果,多數餐具業者在紙盒內面,也就是所謂的「食品接觸面」,塗上一層薄薄的塑膠膜,我們稱之為「塑膠淋膜」。

 

蔡正亮進一步說明,大部分業者使用的淋膜材質以塑膠居多,其中以PE最常見。PE又可分耐熱溫度較高的2號高密度聚乙烯(HDPE),約90-110℃;比較差一點的就是耐熱溫度低、約70-90℃的4號低密度聚乙烯(LDPE);有的也會混入一些耐熱溫度較高的5號材質聚丙烯(PP),耐熱溫度可高達90-140℃。

 

看到這裡不免令人擔心,這些含有塑膠淋膜的紙製餐具,會不會有塑化劑溶出的疑慮?蔡正亮說,這是一種全世界普遍使用的食品包裝技術,有防水、防止空氣穿透的優點,只要注意以下2點,就能安心使用: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1. 注意塑膠材質比例
假設你外帶一盒炒麵,直接用紙盒裝還算安全,但如果含較多湯汁食物,有的小吃業者會用塑膠袋裝取,避免湯汁流出來,之後然後再放進紙碗、 紙盒,這麼一來暴露在塑化劑的風險就增加了。

 

因為塑膠袋的組成100%都是塑膠單體,特別是PVC材質的塑膠袋,耐熱溫度最低,只有60℃;另外,PVC也含有氯,與熱食接觸後,釋出有毒成分「氯氣」也會提高。至於紙製餐具,紙張比例約99%,塑膠比例可能只有1%,以暴露風險來說,兩者差距甚遠。

 

2. 注意食品溫度
由於紙製餐具的塑膠淋膜大部分使用PP或PE材質,都具有耐酸、耐鹼及耐油特性,裝取一般熟食,如炒飯、炒麵、炸薯條、披薩等都算合理安全使用的範圍。但要特別留意的是,相較於固體,食物液體的表面溫度比想像還高,特別是剛煮好的湯麵或小火鍋,可能來到100℃,這就不是一般的熟食,而是「燙食」,可能超出淋膜材質的耐熱溫度。

 

耐熱溫度是物理現象的指標,表示超過這個溫度時,塑膠會開始產生異常現象;當溫度越高,破壞塑膠的程度就越大,所以以紙製餐具盛裝「燙食」時,釋放出來的塑化單體或塑化劑的風險就會增加。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蔡正亮也提到,按照現行法規,一次性使用餐具都要標示材質及耐熱溫度,但是這些標示通常只在最外層的包裝,單一的紙盒或紙杯上看不到,消費者也無從得知。因此如果想要徹底隔絕塑化劑暴露的風險,最好的做法還是自行攜帶不鏽鋼餐具,保障食的安全,還能力行環保!

 

◎ 編輯/王家瑜報導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相關文章

冷飯熱炒更好吃?「仙人掌桿菌」難消滅,剩菜加熱2招防中毒

店家標榜「不加味精」,吃起來卻有鮮味?營養師解惑

營養師公開外食挑選秘笈小吃、便當這樣吃足蔬菜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廣告之後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切片水果很方便?久放室溫容易變味,衛生難把關!

餐餐外食好毒?攝取3種「必需品」減輕肝腎負擔

 

按這裡→加入健康2.0LINE 保健新知搶先看

分享文章
share with lineshare with fb
copy link
延伸閱讀
人氣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