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膀痛就是五十肩嗎?醫師教你3招自我檢查
西醫把「因為關節囊發炎而黏住」的疾病,合成一個專有名詞「沾黏性肩關節囊炎」,指的是原本做為活動用的肩部關節囊,不知為何縮成一團,且分泌出許多修補黏液,反而讓肩關節這個轉軸轉不動了。
您可能聽過沾黏性肩關節囊炎的俗名「五十肩」。從古自今,不分中外,古人與外國人都觀察到五十肩有「好發在50歲上下」、「肩膀卡住」以及「會慢慢不痛」這幾個特殊的症狀表現,便依照各自所屬文化在意的觀點, 為沾黏性肩關節囊炎取名。
示意圖/TVBS
日本重視年齡,看到患者都在50歲上下,取名「五十肩」,臺灣早期因受日本醫學影響甚深,沿用至今。中國大陸用語「肩周炎」則是從疾病別命名而來,指的是整個肩膀及周邊都在發炎的狀況,明確指出五十肩就是肩膀發炎。
我的肩痛是五十肩嗎?
門診時,舉凡肩痛的患者,十之八九都說自己得了五十肩。然而,醫學上統計,每100個人之中,只有2至5個人真的是五十肩,換句話說, 有高達95%的人並不是五十肩。
醫療最難的是診斷,因為只有「對症」才能「下藥」,而人體結構交錯複雜,光是肩膀就有神經、血管、骨骼、肌腱、筋膜、肌肉等組成,病症可能是肩關節夾擠症候群、沾黏性肩關節囊炎、肌腱炎、肌肉拉傷、不穩定肩關節、退化性關節炎,也可能問題根本不是肩部,而是頭或背部。
期望一般人能夠分辨這些,真的是太為難了。但是,我們可以逆向回推,從五十肩的典型症狀來檢查自己是不是五十肩。
症狀1 角度受限,扳也扳不動
角度受限換成一般人的說法,就是「手舉不上去」、「卡住」,日常表現是無法扣內衣、無法拉褲子,或是背部想抓癢時抓不到,得用「不求人」。有些人會以為這是因為肌肉太緊、太胖或天生就這樣,但理論上來說,人體的肩部結構設計是可以多面向、多角度活動的,以因應人類的日常生活,特別是「以前可以,但是現在不行」的動作,其實都是關節出現問題的特徵。
除了日常活動上的不便,肩友也可以透過以下3個動作做為自我檢查的標準,若是3個動作中有2個怎樣都做不到,罹患五十肩的機率就相當高喔!
症狀2 睡眠壓痛,休息不會好
睡眠壓痛應該是五十肩最惱人的症狀,也是它與肌肉等其他軟組織損傷時最大的不同。五十肩是一種關節沾黏,疼痛的原因來自於沾黏,一旦保持不動,關節內就會黏得更緊,特別是夜間睡眠長達好幾個小時不動,一翻身往往痛醒。然而,肌肉等軟組織則是需要休息才會緩解。舉例來說,不小心騎車「犛田」,皮膚破了一大片,膝蓋部位好得最慢,因為蹲下、起立、走路都需要彎膝蓋,皮膚沒辦法好好修補,自然好得比較慢。
◎ 本文摘自/《自己的肩痛自己救:圖解五十肩保健與治療》許嘉麟 著 ◎ 編輯/王家瑜整理 ◎ 圖片/時報出版‧達志影像提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