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牙齦腫脹、舌頭不靈活 小心口腔癌!11種症狀快就醫 紅斑比白斑更危險
口腔癌為發生在口腔的惡性腫瘤總稱,大部分屬於鱗狀細胞癌,可出現在口腔任何部位。大致包括8部位:唇、上牙齦、下牙齦、舌部前2/3、口腔底、硬顎、頰黏膜、臼齒後三角。台灣的口腔癌以頰黏膜癌和舌癌占大多數,且發生常和「檳、菸、酒」(嚼檳榔、抽菸、喝酒)息息相關,多數口腔癌患者都有嚼食檳榔的習慣,而其中9成是男性,遠超過女性,相差非常懸殊。
口腔癌的成因
很多因素可能與口腔癌有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嚼檳榔。口腔癌患者中,半數以上有嚼檳榔的習慣,頰黏膜癌患者更有8成以上嗜嚼檳榔。除檳榔外,菸酒亦與口腔癌有密切的關係,如同時有嚼檳榔、吸菸及飲酒等習慣者,口腔癌危險性更增加。其他如口腔衛生不佳、長期溫度或化學物質的刺激、歪斜的牙齒或不適合的假牙,對舌頭、齒齦或咽頰造成慢性的傷害,以及口腔黏膜上的白斑、紅斑,都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後產生癌變。
口腔癌11症狀勿輕忽 紅斑比白斑易癌變
口腔癌的發生大都歷經一段很長時間的醞釀刺激,起初只是細胞的慢性發炎,時間久了細胞會變性,產生纖維化及黏膜表層形成白斑或紅斑,最後才演變成癌症。「白斑」或「紅斑」乃「癌前期病變」,有白斑的人日後約有2~3%的機率可能會轉變成口腔癌,而紅斑更有高達65%的癌變機會。由於症狀初期不一定有疼痛或出血的情形,反而易使人輕忽,造成延遲就醫。
隨著腫瘤變大會侵犯到深部肌肉、血管、神經,造成麻木、疼痛感、張口、吞嚥或說話困難,甚至臉頰皮膚穿孔等晚期病症產生。因此只要發現口腔內出現不尋常的紅斑、白斑、或超過兩周以上不易癒合的潰瘍或不明腫塊等,便應盡早尋求口腔外科或耳鼻喉科醫師確診。
以下是口腔癌常見症狀:
1.口腔內部或周圍有腫脹、硬塊、脫皮落屑、或是顏色改變。
2.嘴唇或口腔有長期不癒合的口腔黏膜潰瘍(持續超過二周以上)。
3.口腔內或附近發生不明原因麻木感、疼痛或觸痛。
4.口腔內不明原因出血。
5.口腔黏膜出現白斑或紅斑。
6.舌頭活動度受阻。
7.頸部有不明原因腫塊。
8.牙關緊閉,張口困難。
9.吞嚥或咀嚼時感到困難或疼痛。
10.牙齦腫脹造成假牙固定不良或不適。
11.拔牙傷口持續不癒合。
當口腔內有上述症狀發生時,並不代表一定是癌症,但建議立刻找牙醫師或耳鼻喉科醫師做徹底檢查。即使沒有上述症狀,有抽菸、嚼檳榔、喝酒者也應定期口腔檢查,才能早期發現口腔癌。
▲有這些症狀可能是口腔癌,建議就醫。
口腔癌分期
目前口腔癌的分期是依據原發腫瘤大小(T)、頸部淋巴結轉移之有無(N)、是否有遠隔轉移(M)的TNM系統來決定。
零期
即原位癌腫瘤,細胞局限在口腔黏膜上皮內。
第一期
腫瘤小於或等於2公分,且無頸部淋巴結(或遠處器官)轉移。
第二期
腫瘤界於2~4公分之間,且無頸部淋巴結或遠處器官轉移。
第三期
病灶大於4公分,而不侵犯附近深層其他組織,亦無頸部淋巴結轉移;或病灶不論大小,可觸摸到同側頸部單顆小於3公分的腫大淋巴結。
第四期
有以下任何一種情形,包括:腫瘤侵犯鄰近的組織(如穿過顎骨外層、深入深層肌肉、上顎竇、皮膚)、頸部淋巴結轉移的數目超過1個(不論是在原發病灶的同側、對側或兩側都有)、對側或兩側頸部淋巴結轉移、單側頸淋巴結已超過3公分、已發生遠處器官轉移等。
看更多
口腔癌/預防口腔癌很簡單!癌變容易自我發現 高危險群潰瘍5現象快就醫
口腔癌/口乾、口腔痛!化放療後常見4種不適症狀 最強飲食對策這樣做
口腔癌/1種治療最關鍵!3年內易復發 小心口腔、食道、肺臟第二原發癌
口腔癌/中醫緩解口腔黏膜發炎 穴位治療舌肌麻痺 1藥膳清熱降火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台灣癌症基金會.高雄榮民總醫院.三軍總醫院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