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成功
已複製連結
廣告
醫療

為何糖尿病、心臟病患這麼多?醫學博士曝「飯後血糖」是關鍵 點名1種元凶食物

  • 郭庚儒 整理
  • 2021/04/26 15:26
  • 字體放大
  • 為何糖尿病、心臟病患這麼多?醫學博士曝「飯後血糖」是關鍵 點名1種元凶食物

    今日,久坐與過度攝取高度加工食品的生活型態,已經導致2/3的美國人過重或肥胖(大部分的西方國家數據也都差不多)。這對健康具有重大的漣漪效應。

     

    美國人到了中年,有90%會出現高血壓、40%會出現代謝症候群;代謝症候群的症狀包括高血壓、高血糖、腹部體脂肪過高,以及不正常的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指數。

     

    年過60,代謝症候群的比例更會提高到50%!肥胖與第二型糖尿病密切相關,因此當美國人的腰圍快速增長,第二型糖尿病的比例也隨之上升。

     

    美國自然醫學博士、北美4大職業運動隊伍諮詢顧問馬克.巴伯斯指出,據估計,有半數的美國人不是來到糖尿病前期,就是患有第二型糖尿病,而糖尿病又跟心臟病發和中風的風險提高之間,具有強烈的關聯

    看更多:飆捍館長驚爆糖尿病前期!身強體壯也會有糖尿病?快做3件事可逆轉

     

    進食後血糖飆高 心臟病風險增

    「心臟病目前是美國排名第一的死因,41%的死亡人口都是死於此。」馬克.巴伯斯表示,血糖控制愈差,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愈大。

     

    如果你既沒有過重,也沒有肥胖,會造成影響嗎?驚人的是,無論你是否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只要進食後血糖總是會飆高,你就很可能出現心血管疾病甚至是死亡。當你開始老化,血糖會變得更重要,因為血糖、血壓、靜止心率、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通常會因為年紀增長而上升。

    看更多:飯後血糖不重要?小心爆血管出人命

     

    這層關係最初是在一項為期22年的研究發現的。該研究顯示,空腹血糖如果超過85毫克/公合(4.3微莫耳/公升),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會增加40%(這是已經修正所有變因之後得到的數字,否則不只有這樣)。

     

    「白廳研究(Whitehall Study)」調查,也是空腹血糖與健康之間的關係,結果也發現,最高的空腹血糖值會出現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的狀況,且會隨著空腹血糖的惡化而逐步增加(40到49歲的男性具有最強烈的關聯)。

     

    其他研究者複製了這些結果,在修正年齡、膽固醇、收縮壓、肥胖和吸菸等變因後,發現這層關係依然存在。將近70%的人口過重、50%具有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也難怪在未來50年內,心臟病的比例預期會增加2。藥品、手術和科技雖然日新月異,這個問題卻愈來愈嚴重。

    看更多:2、30歲竟心肌梗塞猝死!醫師曝2大關鍵原因 1危險徵兆別輕忽

     

    胰島素敏不敏感很重要

    有一點要記住:血糖機能不良是一條光譜,一端是最佳的健康狀況,另一端是胰島素抗性。胰島素抗性會導致第二型糖尿病,並極有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壓、中風、冠狀動脈心臟病、癌症、認知衰退、失智症和死亡的風險

     

    在2000年代初,史丹佛醫學院的榮譽教授杰拉德‧瑞文(Gerald Reaven)博士做出開創性研究。他跟他的團隊直接測量身材勻稱和過重(但未得到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的人,他們的胰島素敏感度,試圖預測罹患慢性病的風險。

     

    在後續的5年,他們觀察哪一些人比較容易(或不容易)出現臨床狀況。結果,他們發現什麼?胰島素最敏感(血糖控制最佳)的組別,沒有人出現慢性病或死亡,而胰島素最不敏感(血糖控制最差)的組別,卻有36%出現或死於冠狀動脈心臟病、高血壓、中風、第二型糖尿病和癌症等慢性病。

     

    瑞文博士說道:「胰島素抗性基準點三分位中,第一分位的健康個體每3人約有1人出現跟年齡相關的臨床事件……這一點應該大力促使我們把胰島素抗性,列為年齡相關疾病發生的因素之一。」

     

    這個驚人的發現點出,血糖控制不佳跟現代慢性病的關聯很大。胰島素最敏感的人的共通特性,也是很有趣、值得注意的一點。讓我們快速總結一下:這些人通常體脂肪較低、運動較頻繁、血壓較低、具有保護作用的高密度膽固醇較高。

     

    血糖控制是壽命、慢性病的關鍵

    瑞文在研究中下的結論是:「只有胰島素抗性是年齡相關臨床事件的獨立預測因子。」一言以蔽之,血糖控制是壽命和對抗慢性生活型態疾病的關鍵

     

    要獲得理想的血糖控制,有一個很大的阻礙,那就是我們目前將健康血糖的標準,定得很差又「沒什麼根據」,像是糖尿病前期只有寬鬆地定義為:空腹血糖值超過100到110毫克/公合。

     

    馬克.巴伯斯指出,《糖尿病照護》(Diabetes Care)近期發表了一份前瞻性世代研究,對象包括1280萬人,試圖檢視空腹血糖與死亡之間的關係。結果顯示,介於80到94毫克/公合的空腹血糖值死亡率最低,無論年齡與性別。他們也發現,100毫克/公合或以上的血糖值,跟高死亡率之間有明確的關聯。看來,空腹血糖應該蠻適合用來判斷健康狀態和壽命

     

    加工食品環境 現代人健康下滑

    然而,我們目前的食物環境似乎跟健康的血糖控制背道而馳。演化促使我們的大腦渴望攝取富含卡路里的食物,以確保生存,恰好跟過度加工食品不謀而合,再加上現代文化常見的久坐,以及充滿壓力的生活型態,共同創造出持續嘴饞、體重增加、血糖機能不良和健康不佳的絕配組合。

     

    馬克.巴伯斯表示,在整個人類史上,進食(攝取卡路里)和狩獵、採集、撿拾廢物等覓食活動(消耗卡路里)之間一直都是互有關聯的。

     

    生物學有所謂的最適覓食理論,可用來預測動物的覓食行為。動物在狩獵和撿拾的時候,傾向耗費最低的成本(消耗的能量)來獲得最大的利益(食物),使生存機率最大化。

     

    你不會花好幾個小時追逐一隻無法提供多少能量的松鼠,而是會選擇靜靜等待更大隻的動物出現,為你帶來更多收益。在整個演化史上,如果不想動,就沒得吃。

     

    今天,狀況卻是完全顛倒,你根本不需要動,只要使用外送應用程式,就會有人把食物送上門,你想吃多少卡路里都沒問題!

     

    我們的食物環境充斥著加工便利零食,與富含卡路里的食品。便利的現代社會固然好處多多,但是我們的健康卻因此淪陷,因為我們完全切斷了能量耗損與食物取得之間的連結。

     

    「便利很棒,但是現在卻讓我們的健康付出沉重代價。」馬克.巴伯斯說,在現代環境中,糖分極高的加工零食,會觸發大腦的多巴胺報償機制,讓我們愈吃愈多(演化遺毒),造成吃個不停的習慣、卡路里過量與健康下滑。這跟意志力無關,因為意志力有限,但是加工食品的環境似乎毫無限度。

     

    ◎ 本文摘自/《運動健護全書:四大法則、三十關鍵,以科學方法有效提升體能成果》馬克.巴伯斯 著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名醫觀點、養生妙招都在這!快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
    →最新健康資訊不漏接!快點我加入【健康2.0 FB粉絲頁】

  • 人氣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