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間愈來愈多民眾「沒做這件事」 醫界憂腸癌人數恐遽增!示警有8大徵兆速就醫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許多國人因為害怕就醫,甚至延後身體檢查,近3年來癌症篩檢人數減少,不少糞便潛血陽性者也很少到醫院做進一步追蹤。專家擔憂,未來2到3年左右,診斷出大腸癌第二至四期的病人,可能會變多。
腸癌篩檢人數下降 疫後患者恐遽增
大腸直腸癌已連續13年蟬連國人癌症的第一名,近2至3年因為疫情的影響,導致國健署推動的癌症篩檢人數,與民眾就醫意願下降,使得近期的大腸直腸癌有嚴重化的趨勢,預估隨著疫情解封,明後年醫療量能回歸正常化,大腸直腸癌可能因為遞延效應,會有大幅增加的狀況。
看更多:大腸癌/0~4期怎麼分?大腸癌可以活多久?4大治療方法一次詳解
根據國健署統計顯示,50至74歲民眾,每兩年一次公費糞便潛血檢查,民國108年超過134萬人受檢,疫情爆發後一路下滑,110年僅有108萬人篩檢,醫界擔憂,疫情3年來篩檢量大減,大腸癌患者未能及時篩檢,將反映在日後的癌症登記報告。
看更多:「糞便潛血」陽性是痔瘡流血、吃鴨血、米血造成?再做一次陰性就好?1情況快做大腸鏡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陳周斌表示,從99年起,國健署就建議50歲以上民眾做糞便潛血檢查,糞便潛血呈現陽性者,再要求做大腸鏡。這個陽性篩選大腸鏡的追蹤率,在107年到109年,每年大約都落在75%,換句話說,有差不多近3成的人沒有來做。
陳周斌說明,大腸癌患者過去每年大概增加3%左右,但目前呈現出的並不是這個結果。等疫情一過,以前沒做的,後面一定會爆出來,數字是否會成長、成長多少很難說,他預估會有500到1000例。
看更多:大腸鏡檢查大躍進!AI偵測微小瘜肉準確度95% 獲國內首項智慧醫材認證
糞便潛血篩檢揪出息肉 及時治療降罹癌機率
成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謝名宗表示,癌篩政策針對50歲至74歲國民,每兩年進行了糞便潛血篩檢,希望能夠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成效。不過,近年受新冠疫情影響,許多人不敢前來就診,也導致定期的癌篩減少,因此延誤了治療的黃金時間。
北市聯醫中興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林弘恩指出,糞便潛血檢查陽性的病人,大約100個人裡面會有5個人,會在大腸鏡中找到癌症。而大約每4至5個糞便潛血陽性者,就有1人出現大顆息肉,具癌化風險,如果及時發現、切除,可以降低大腸癌發生率。
高雄長庚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盧建璋表示,目前對於大腸直腸息肉或癌症有相當先進的治療工具,包含內視鏡處置,大部分的大腸直腸息肉都可以用大腸鏡來進行處理。
看更多:大腸癌/術後飲食要注意什麼?治療後如何保健?研究證實1招防腸癌復發
大腸癌如何預防?飲食、癌症史是重點
要預防大腸癌,盧建璋表示,在日常飲食上,應盡量避免加工食品、過度烹調、多油及多糖的食物,同時也應該增加綠色蔬菜等高纖食物的攝取。
研究指出,攝取過多動物性脂肪、紅肉,像是牛、羊、豬等加工肉品,會提高大腸癌的罹患率;另外,高脂肪飲食會刺激肝臟合成膽酸,大腸中的細菌會將膽酸轉變成對腸道有害的代謝物,引起大腸癌;而紅肉經由碳烤、煙燻、油炸等高溫烹調,也會釋出許多致癌物質,長期食用會提高大腸癌發生率。
看更多:大腸癌/哪些人容易得大腸癌?50歲後機率高!3飲食關鍵提早保命
陳周斌指出,如果個人有癌症史或家族癌症史,尤其需要特別注意,平時個人飲食習慣比較偏油膩,或是纖維質攝取少的人,也建議需要做一下檢查。
醫師提醒,民眾若出現腹脹、腹痛、血便有黏液,甚至排便習慣改變,或是有便祕、腹瀉、體重減輕、貧血等症狀,應提高警覺,盡速就醫進一步檢查,及早發現治療,降低腸癌死亡率。
看更多:大腸癌/一定會血便嗎?左右側大腸癌症狀不一樣!1種息肉會變癌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TVBS
→網友最熱議瘦身法TOP10!【女星減肥祕方大公開】點這裡
→全民必修控糖課!點我看糖尿病知識大全【控糖懶人包】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