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有好、壞消息要宣布,為何要先講好的?專家告訴你
近因效應是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即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對他人最近、最新的認識往往占據主體地位,與首次見面時間間隔越長,近因效應就會越明顯。
想一想,你對遠去的朋友最深刻的印象是不是他揮手離開的那一刻?分手的男女朋友,記憶是不是停留在最後一次爭吵?即使好得像雙胞胎的「閨密」也會因為近一次爭吵而冷漠生疏,甚至怨恨對方?德高望重的大師是不是因為一次流言詆毀使人們議論紛紛?
延伸閱讀:「會說話」是修養!經常答非所問、長篇大論的人 隨時提醒自己這樣做
這表明如果最近的表現不好,以前的努力也會被大大稀釋。一次戰敗會讓以往的功績全部灰飛煙滅;一次犯錯也會讓所有的努力付諸流水;一次爭吵可能把友誼變成仇恨。
近因效應扭轉別人對你的不良印象
與人交往中,如果不能夠使人留下鮮明深刻的第一印象,那麼不妨利用近因效應,跟對方多多接觸,讓對方一點一滴感受你的誠意和美好,這樣也能夠扭轉他人對你的不良印象。
這種扭轉過程是非常漫長的,需要慢慢滲入,在跟對方達到一定熟悉程度之前,最好不要放棄,更不要惹惱對方,否則極可能失去一個朋友,使原本的努力也化為泡影。
心理學研究還表明,在人與人交往的初期,首因效應的作用更明顯,但彼此熟悉以後,近因效應的作用逐漸顯現。和陌生人交往,最好能夠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起碼不要引起他人的厭惡,否則別人很可能把你拉進黑名單,更多的糾纏只能讓你顯得更討厭。
延伸閱讀:「你又變胖了?」不失禮貌1招回擊!關係再親近 說話也要有分寸
如果對方對你印象很差,不妨讓自己在對方的目光中消失一段時間,然後以嶄新的姿態出現,這樣更容易得到對方好感。如果對方不是那麼厭惡你,只是印象不太好,就可以嘗試慢慢和他往來,時間長了,就會讓他逐漸忘記不良的第一印象。
對他人最新、最近的認識往往會占據主體地位,人們對你的認識也是逐漸改變的,只要有足夠的時間,你的優點和缺陷會一一呈現在對方眼中,但最好不要和他人發生衝突,否則損失的永遠是你自己,和老朋友之間更是如此。
當自己情緒不定或者與他人發生矛盾時,最好不要陷入爭吵,一定要等到心平氣和時,再處理人際間的紛爭或者難處理的事情。
近因效應:曾國藩打敗戰還獲得表彰
古往今來,很多名人都特別會利用近因效應。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時曾經一直處於劣勢,吃了不少敗仗,然而他在向朝廷上報的奏摺中有技巧地寫道「湘軍屢敗屢戰」,生生將一個敗軍之將扭轉為英勇作戰、百折不撓的英雄,他並沒有撒謊,只是利用一點小技巧,讓可能到來的震怒變成了對他「忠心可嘉」的表彰。
嚴立批評後,最後再肯定,可緩解對立關係
生活中也是這樣,一段話的中心往往被人忘記,而最後的結尾卻更容易讓人記憶深刻。如果想要批評一個人,不妨在後面加上對他所做努力的肯定,這樣就可以消除批評帶來的負面情緒,緩解兩個人的對立關係。
比如,在一段嚴厲的批評後面加上一句「不要難過,錯誤只是偶爾的,你還是非常有希望的」,就可以鼓勵對方、消除隔閡。
延伸閱讀:拒絕別人怕尷尬、傷感情?其實「拒絕」也可以幽默又溫柔
當然,近因效應雖然決定了最清晰、最深刻的印象,但這不一定是最正確的,所以我們不必為了一次誤會或矛盾而否定對方的所有努力,一定要在心平氣和的狀態下做決定。
心理應用
(一) 不要輕易和他人產生矛盾,否則多年的友誼也會毀於一旦。
(二) 如果留給別人不好的第一印象,不要放棄,慢慢和他熟悉起來,近因效應就會漸漸發揮作用,最終扭轉別人對你的印象。
(三) 嚴厲的批評之後一定要有安慰或者讚揚之語。
(四) 當有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要同時宣布的時候,最好先宣布壞消息。
◎ 本文摘自/《大人的心理學》夏林著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6/17起『健康2.0』全面升級!主持人除了鄭凱云,也會加入江坤俊醫師,更會邀請包括Dr.she許藍方、家醫科許書華、復健科侯鐘堡、營養師宋明樺、整形外科蘇宗柏等堅強的醫師 、專家陣容與大家一起守護全家人的健康,每天下午2點,每週六、日晚間7點,請準時鎖定 TVBS 56頻道『健康2.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