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和某人處不來?面對2種「不合拍」的人,你可以這樣做
「我跟那個人處不來」、「那個人的○○部分很讓我困擾」……我們常會在人際相處的情境中,覺得和某人不合拍、不對盤而感到困擾、窮於應付。這種「不合拍」的困擾,有時是來自「對方總是酸言酸語」、「經常被硬塞工作」等伴隨實質傷害的問題,有時也可能是「對方個性太high」、「服裝品味奇怪」這種簡單的情境,還有時則是「不知所以」,就是「莫名地」覺得不舒服、不對盤,狀況不一而足。
「不合拍」的感受從何而來?
人在這麼多時候都會產生「不合拍」的困擾,卻很少有人認真思考過,這種情緒的根源到底是什麼。我們可以藉由「令人困擾的醉漢」這個例子,來理解「不合拍」這種困擾感的本質。
醉漢有哪些地方會讓人覺得「困擾」呢?糾纏不清;不知道自己給別人帶來麻煩;渾身散發酒臭味;不懂得保持距離;不在乎旁人的厭惡;胡亂找碴;不講道理;無法正常溝通;蠻橫霸道;舉止無度;言行難以控制;不知道何時會發飆暴走……總之,醉漢身上可說是集結了所有讓人「覺得不合拍而困擾」的要素。
只不過,為什麼這樣的人會「讓我們覺得不合拍而深感困擾」呢?因為對方讓我們產生「無法控制的感覺」。無法控制對方不過來糾纏;無法控制對方不渾身散發酒臭味;無法控制對方和自己保持距離;就算厭惡,也無法控制對方的言行;無法控制雙方能在合情合理的狀況下進行溝通;就算再有耐心,也無法讓對方理解。
也就是說,我們無法控制對方來理解我們;因為感覺到自己「無法控制」對方的言行及現場的態勢,而產生了「不合拍的困擾」。「不合拍的情境」看似各種各樣,但只要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最根本的源頭,全都是來自於「無法控制的感覺」。
「眼不見為淨」並非逃避
願意接受「覺得某人不合拍」這個現實後,我們可以暫時不跟刺激到內心傷口的人接觸。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那不是逃避嗎?」「既然是創傷就必須要處理。」然而,選擇「暫時不去接觸」才是真正積極的作為。
其實,內心傷口的療癒也跟「無法控制的感覺」有很深的連結。心理創傷是由重大衝擊造成的,所以人們會被強烈的「無法控制感」所侵襲,覺得自己無能為力、難以逃離,沒有人可以理解或幫助自己……內心充斥著滿滿的無力感、絕望感及孤獨感。
想要療癒這樣的傷口,與其專注在治療創傷本身,首先更要擺脫「無法控制的感覺」。即使內心的傷口尚未癒合,若能對人生抱持著「沒關係,總會有辦法」的自在餘裕,心裡的傷痛相對就會緩解許多。
於是,過往受傷的經歷就不再那麼重要,這是因為一旦有了自信,就不會再耿耿於懷、那麼介意自己的缺失。要擁有這樣的餘裕,必須歷經一定的過程,但如果中途讓內心的傷口又受到刺激,而加深「無法控制感」,就會對復原之路造成阻礙。
延伸閱讀:和《莊子》學人生:塵歸塵、土歸土 最豁達的生死哲學
「退治不合拍的人」處方箋
1. 遇到對自己指手劃腳、隨意論斷的人
將對方說的話,留在對方的領域:每個人都有唯獨自己才了解的「領域」,當別人對我們指手劃腳,就等於是「侵害了我們的領域」,我們自然會惱火,認為對方沒有資格自作主張。
會侵害他人領域的人,幾乎都是在「自我領域」不受尊重的環境下成長,他們的身邊只存在著強勢專斷者,所以完全不懂要「尊重他人的領域」、「對自己的領域負責」。一旦我們回嗆「你憑什麼論斷我」,他反而還會受傷,覺得自己根本沒這個意思。
面對這樣的人,最好的做法就是劃清界限,明確地把「對方說的話,都當成是『對方的領域』裡發生的事。」例如,當對方擅自論斷「你真是小氣,有好康都不揪一下。」只要回答:「是喔,原來你是這樣想啊。」
重點就在於,不要洩漏「自己的領域」裡的任何訊息。無論喜歡或討厭,都不要說。換言之,對方只是在「他的領域」做出了某種論斷,但這和「我們的領域」沒有直接的關係。
2. 對過度干涉的人
不必洩漏「自我領域」的訊息:朋友總是不停勸說「這樣做比較好」,跟他相處很困擾。勸說其實是典型的「侵害領域」行為。當人們受到勸說,就會產生「你根本什麼都不懂」、「做得到我早就做了」、「多事」或「囉嗦」的感受,無論哪一種,都是自己的領域受到侵害時的反應。話雖如此,如果直接回絕對方,教他「不要干涉」,很可能影響人際關係的融洽,也等於承認對方「侵害了自己的領域」。
所以,碰到這種狀況時,同樣也不要當成是「領域的侵害」。對方會提出勸說,是因為他們考量到自己會受到的影響而不安,所以無法忍受。也或者,他們是太急著想要幫助自己。無論原因為何,那都是「對方的領域」裡的事。因此只要回答對方:「謝謝你擔心我。」或是「真能這樣就太好了。」 用這樣的應對方式,將這些勸說劃定在「對方的領域」裡。
延伸閱讀:親愛的媽媽:妳的一句話,傷害我幾十年
如果是真正很親近的人,也有可能是「假的不合拍」,此時可以跟對方說:「被你這樣勸說我會有壓力,你只要默默守護我,我就很感激了。」或是「我不需要建議,能不能聽我說就好呢?」如果對方因此就聽從你的意思停止勸說,他很可能只是不知道「勸說會帶給對方負擔」而已。
◎ 本文摘自/《你不必和每個人都合拍——在人際相處中保持「剛剛好」的距離,安心做自己》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相關文章
因為帶小孩的事說了女兒幾句,她卻大發飆……隔代教育衝突怎麼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