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後失智機率提高?多讓他參與這2項活動可預防
台灣已經進入高齡社會,面對老年階段,擔心害怕的就是面臨中風、失智等導致失能的疾病衝擊,但有個說法則是中風後反而更容易引發失智症?這是真的嗎?
延伸閱讀:搶救腦中風後惡化病人,醫師用這治療有效阻止惡化,並改善復健預後
示意圖/TVBS
南投醫院職能治療師蔡德慧表示,當患者在中風後出現性格改變、認知功能失調等症狀,很有可能是罹患血管型失智症。
延伸閱讀:爸爸失智半年急速惡化!失智症種類多、症狀複雜 1項檢查早期診斷
腦中風因其腦部損傷的部位及嚴重程度,所造成的殘障程度亦有所不同。而且因為腦神經受損造成中風患者可能發生血管性失智,患有失智的機率會比一般人來得高。所以更需要多動腦及社會互動來預防或減緩認知及肢體能力的退化。
延伸閱讀:只有1種失智症可逆 這樣走路是最早警訊
這些觀念會造成他能力下降
蔡德慧表示,通常評估患者能力時,在照顧家人及家務的部分,家人(照顧者)都很理所當然回答:「自己都照顧不好了,怎麼照顧家人。」不然就是「他做這麼慢又做不好,不如我來比較快。」另外還有在評估關於社區參與的部分,大多數人會回答「沒有在參與社區活動」或「沒有甚麼休閒娛樂」。
相較於國外,失能者依舊能扮演很多角色及擁有自己的生活獨立性;國內的文化傾向於只將失能者視作「病人」,最多要求其基本生活自理,並不期待其能照顧家人及家務。殊不知這樣的觀念已經剝奪了生病的家人能為個人及家庭付出的價值,並且可能造成他能力的退化。
協助中風者的方法
其實,很多中風患者在復健一段時間後,可能恢復部分的能力或學習了新的技巧來達到生活自理。蔡德慧建議,家人可根據患者現有的認知及肢體能力,去調整或給予較簡單的任務,就能讓患者也能參與家庭或社區活動。
家屬可陪患者從事他的專長或有興趣的活動,能提升他參與活動的動機、增加成就感,也能降低憂鬱情形。例如:詢問長輩有關民俗祭祀的時間及要準備的東西;問家庭主婦食材如何挑選及處理。另外,讓個案撕日曆、規劃一周固定的活動或作息,有助於維持對時間的定向感。
雖然患者在中風後的肢體或認知能力下降,對自己及家人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但只要挑選適當的活動、調整環境並給予適當的輔具後,依然可以參與家庭及社區活動。有疑問或不知該如何調整環境及購買適當的輔具,可以在復健時尋求職能治療師的意見。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