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固醇藥膏會讓皮膚變薄,能不擦就不要擦?
類固醇(副腎上腺皮質激素)具有強力抗發炎、調節免疫的作用,是治療過敏、免疫、風濕等疾病的常用藥,但它卻長期遭民眾誤解,許多患者經常自行停藥,導致病情反覆,影響治療效果。
延伸閱讀:「冬季癢」沖熱水澡只會更癢!醫傳授「保濕效果最好」的做法
用類固醇會月亮臉、水牛肩?正確用不怕副作用
提到類固醇,很多人馬上聯想到月亮臉、變胖、水牛肩、骨質疏鬆、血糖上升、傷口癒合力變差、傷腎等風險。食藥署指出,在疾病初期先使用類固醇治療,就像是幫身體緊急踩煞車,讓病情盡快獲得良好控制。只要病況漸趨穩定,醫師也會減少類固醇用量;等到症狀痊癒,經醫師許可停用類固醇後,上述現象便會逐漸回復正常。
延伸閱讀:乾癬患者「心梗風險」是正常人3倍!哪些危險因子會誘發乾癬?
然而,許多患者因為憂心類固醇的副作用,寧可嘗試偏方,也不願接受正規治療,反而加重病況。食藥署列出4個常見的外用類固醇藥品迷思,要傳授正確觀念給民眾。
迷思1:症狀差不多,可以借別人的藥來用?
食藥署表示,外用類固醇的藥效強度,可按血管收縮程度分為7個等級,第1級最強,第7級最弱,而醫生開立的處方,會根據病灶部位、病灶嚴重程度,挑選適合的強度。隨著年齡不同,適用藥效也有差異,因此適合別人的藥品,不見得適合自己,建議不要任意拿以前用剩的藥、或是別人的藥來亂擦。
迷思2:買類固醇藥膏來試試看,這個沒用就換另一種?
食藥署強調,若民眾有乾癬、異位性皮膚炎等皮膚疾病,自行購買類固醇藥膏使用,卻以藥效較弱的藥膏塗抹在嚴重的病灶上,不僅效果有限、拉長治療時間,還容易提高局部皮膚的副作用,增加經皮膚吸收的類固醇總量。假如以太強的劑量,不斷塗擦在角質層較薄的肌膚如臉部、腋下、胯下,也可能造成皮膚萎縮、毛囊炎或黴菌感染等問題。
延伸閱讀:「濕疹」是皮膚太乾還是太濕?止癢用拍的更慘!醫師1招有效
迷思3:類固醇藥膏擦了皮膚會變薄,能不擦就不要擦?
正常的皮膚使用類固醇藥膏久了,的確會萎縮,但若是能以適當強度的藥膏,準確擦在病灶處,既可達到治療效果,也能減少副作用。食藥署提醒,若已遵照藥品仿單的指示使用,卻發生不適情況,或狀況沒有改善,甚至更加惡化,應立即停用。
迷思4:很多地方要擦藥膏,整片全擦更省事?
食藥署表示,藥膏應針對病灶來擦,不要「牽連」正常的皮膚,以免塗抹面積過大,容易增加心悸、正常皮膚萎縮、青光眼等風險。擦藥膏前,應先洗淨雙手;塗藥膏時,輕輕抹在患處皮膚表面,薄擦一層即可,不必用力反覆搓揉。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