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血糖不必天天扎手指!串聯APP手機一掃即知 避免血糖坐雲霄飛車
糖尿病若控糖不佳恐提高併發症發生率,每天量血糖是糖尿病管理的關鍵,但傳統血糖機必須每天扎針多次,往往難持之以恆,且以往只監測糖化血色素並不能完整呈現患者長時間血糖變化全貌,近年「連續血糖監測」興起,可24小時全天候偵測血糖值,不但免除每日採血之苦,也能在血糖出現警訊時,提醒調整飲食或藥物,讓血糖回歸平穩,台灣3大糖尿病學會基金會共同呼籲,搭配「目標範圍內時間指標」(Time In Range,簡稱TIR),減少血糖波動,將是未來控糖與血糖管理的國際趨勢。
國人10大死因 糖尿病居前5名
台灣糖尿病盛行率持續攀升且有年輕化趨勢,罹患人數已突破220萬人,平均每10人就有一人,且有年輕化趨勢,第二型糖尿病平均發病年齡已降至60歲以下。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表示,糖尿病控糖不佳易導致血管病變與器官失能等嚴重併發症,依據國健署最新公布國人10大死因,糖尿病已長年位居前5名,而糖尿病死亡人數較前一年增加11%!
看更多:歐美糖尿病學會最新共識:控糖、控血壓、控血脂要「5S」!睡眠、步行、流汗都重要
黃建寧理事長指出,糖尿病須從藥物、飲食、運動三管齊下,而「連續血糖監測」正是關鍵,過去糖尿病監測主要在空腹、飯後及睡前等時間點,以傳統血糖機搭配針扎手指採血,頻繁扎針的疼痛與不便常是最大障礙;此外,傳統單次採血監測難全面掌握血糖的極端值或變化曲線,即使每天採血4 次,仍可能未發現高血糖和低血糖事件,而增加認知功能受損的風險。
「連續血糖監測」是全球糖尿病管理趨勢。事實上,英國前首相梅伊(Theresa Mary May)多年前被診斷出患有第一型糖尿病,必須每天監測血糖,注射胰島素,也曾多次被媒體拍到她手臂上有個白色貼片,就是「連續血糖監測」的儀器,近幾年在世界各國都有相關科技應用,國內健保也對領有重大傷病的第一型糖尿病患給予給付,也有部分第二型糖尿病患採自費使用。
血糖管理不只重數值 更要低波動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則說明,美國糖尿病學會早在2017年就將「連續血糖監測」列為糖尿病管理的重要工具,現今8大國際學會的共識更推透過「連續血糖監測」,以「目標範圍內時間指標」(Time In Range,簡稱TIR),每天持續了解血糖變化全貌,精準做好糖尿病管理,預防併發症風險;研究發現,TIR比例越高,糖化血色素就越好。
王治元理事長進一步指出,糖化血色素並不能完整呈現患者每天及長時間的連續血糖變化全貌,只代表糖友2至3個月內血糖變化的平均值,單看糖化血色素,患者來不及即時做生活的調整,恐錯過可以達標的黃金期,「TIR指標」在國外行之有年,國內目前已起步追上,善用「連續血糖監測」科技,每天持續了解血糖變化全貌,可精準做好糖尿病管理,預防併發症風險,將是未來國際趨勢。
看更多:變冷血糖難控制!醫授「超強5招」 避免糖尿病加重和併發症
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蔡世澤則認為,目前「連續血糖監測」科技已能做到照護網整合,結合手機APP及雲端,讓醫護人員在遠端即可了解患者的控糖紀錄,提供醫護決策及指引,照護者也能從旁協助及叮嚀,甚至可設定警示通知,一旦血糖濃度過高或過低,都能即時發送警示給家人及照護者,這對第一型糖尿病的小朋友及年長者而言至關重要。
蔡世澤董事長並提醒,傳統扎針測糖化血色素,比較能監測出高血糖,但難以監測到低血糖,或接近黎明時間血糖升高的「黎明現象」,「連續血糖監測」儀器則可彌補這些不足。不過,他也提醒,「連續血糖監測」儀器每隔一段時間需要更換或校正,目前有透過科技整合,串聯APP,一次使用長達14天的裝置,或可提供糖尿病友更佳的血糖管理工具。
二型糖尿病友何先生熱愛馬拉松及自行車等運動,他分享使用「連續血糖監測」的經驗表示,運動過程中往往擔心發生低血糖事件,影響生命安全,傳統血糖機不便於運動過程中監測,只能冒著風險運動,而「連續血糖監測」科技只要手機掃描就能知道數值,而且有低血糖警示的功能,日前他配戴「連續血糖監測」裝置挑戰騎乘自行車50公里,過程中血糖偏低時,幸而有APP即時提醒他提早因應,避免低血糖症狀的出現,以及危險發生。
更多:影帝糖尿病全身虛要人扶!萬梓良站不穩,醫曝3原因糖尿病暴瘦無力 光控三高還不夠
▲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左二)、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蔡世澤(中)、糖尿病衛教學會王治元理事長(右)共同呼籲,「連續血糖監測」搭配TIR指標,是控糖的新趨勢。(圖片提供/糖尿病衛教學會)
◎ 圖片來源/糖尿病衛教學會提供
◎ 諮詢專家/黃建寧醫師.王治元醫師.蔡世澤醫師
→網友最熱議瘦身法TOP10!【女星減肥祕方大公開】點這裡
→全民必修控糖課!點我看糖尿病知識大全【控糖懶人包】
→健康資訊不漏接!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FB粉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