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小氣?個性迷糊?一起「逛街」就能快速摸清對方底細和脾氣
隨著國內疫情趨緩,政府為刺激經濟振興經濟,7月即將推出「振興三倍券」,1000變3000,把錢變大來鼓勵消費。專業諮商心理師林萃芬指出,跟剛認識的朋友還不太熟悉時,若想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對方的個性和脾氣,只要約對方去逛街,就能摸清對方的底細。包括他的心理狀態、個性脾氣,以及金錢觀念。
延伸閱讀:別讓潔癖影響你的人際關係!這項測驗解讀你內心焦慮指數 專家教你調整
【第一類型】平等互惠?還是自私自利?
記得有次出國旅行,旅途中意外碰到一個多年不見的朋友,大家決定攜手同遊。很快地逛街之後就發現,凡是他不想逛的地方,都會跟我們說:「逛快一點,時間寶貴。」但若碰到他喜歡的地方,則完全忘了時間的存在,常常讓大家等他等到快失去耐性。
延伸閱讀:口頭禪洩漏你的性格!常說「請教」人緣好、愛說「不騙你」最缺乏自信心
逛街要逛得愉快,就要大家互相配合,有時我陪你看喜歡的東西;有時你陪我看喜歡的東西,這樣才平等互惠。可是,自私型的人只愛逛自己感興趣的店,完全無視他人的喜好需求。
碰到以自我為中心、不替別人著想的人,最好的相處之道,一是保持安全距離,二是必要的時候勇敢說出自己的需求,才能避免關係進入不平等的狀況。
【第二類型】有耐心?還是缺乏耐性?
跟容易不耐煩的人一起逛街,過程就彷彿逃難般緊張。他們會快速地衝進一家店,找到他們想要的東西後,又立刻衝到櫃台去結帳。等到他們買到想要買的東西之後,陪他們逛街的人就辛苦了。他們會不斷地催你:「看好了沒?」、「買快一點」;或是反覆不停的叨唸:「逛來逛去還不都是一樣,有什麼好逛的。」
延伸閱讀:黑幼龍的高EQ人生觀:永遠要善待「為你摺降落傘」的人
不耐煩型的人不會只有在逛街的時候缺乏耐性,在日常生活中他們也會處處表現得很不耐煩。所以,如果要和不耐煩的人互動,就要做好「避免被焦慮情緒干擾」的心理防護,不然很快的你也會變得焦躁不安。
【第三類型】男女平等?還是男女有別?
抱持男女有別觀念的人,有些會認為「陪女人逛街」是失去男性尊嚴、非常丟臉的事情,因此,當他們被迫不得不陪另一半逛街時,他們常常會咬著牙、紅著臉對伴侶說:「妳自己進去逛,我在門口等妳好了。」
試問,有人在門口站崗,還能輕鬆自在地慢慢瀏覽商品嗎?這個時候大概會心神不寧地匆匆繞一圈,就馬上到門口報到。雖然男女有別型的人尚不至於會性別歧視,不過,他們多半會認為男人有男人該做的事、女人有女人份內的事。譬如說,做家事、帶小孩可能就被歸為「女人家的事」;而闖事業、賺大錢則被歸為「男人家的事」。一旦他們建立了刻板的印象,就很難改變他們的觀念了。
延伸閱讀:突破「收納」迷思!只要丟丟丟,人生就會變得更好嗎?
【第四類型】一視同仁?還是階級分明?
有次和幾個朋友一起去逛街,當我們發現一輛拍賣花車上所標的價錢低得令人心動,正想上前撿便宜時,突然有個朋友伸手攔住我們說:「那是中下階層人穿的,不符合我們的身分地位。」當下有點震驚,我只知道東西有品質好壞之分,不知道還有階級高低之分。
可想而知,連東西都會分階級的人,對朋友也不會例外。因此,和這種類型的人交朋友,需要肯定自我的價值,以免心靈不小心受傷。
【第五類型】清楚分明?還是迷糊脫線?
個性迷迷糊糊的人就像的衣服一樣,物品總是東掉西落的。剛買的東西,去吃個飯就不見了;店員還沒找錢,他就已經走人了;或是回家才發現:新買的衣服上破個大洞;甚至是常常找不到自己的停車位。
迷糊脫線型的人通常感受力都不敏銳,有人形容他們的感受力「比水管還要大條」。擁有這麼粗的感受力自然不會注意小節,對別人的痛苦他們「聽不懂」;遭遇挫折時他們亦「沒感覺」;有人暗戀他們也「沒看見」。
雖然迷糊脫線型的人很容易自得其樂,但跟他們相處的人可不一定輕鬆,因為他們實在太喜歡打迷糊仗了,壓力可能都轉到別人身上。
【第六類型】大方?還是小氣?
想要了解一個人到底個性大方?亦是小氣?最快又有效的方法便是,帶他去逛街,看他怎麼花錢的。下面整理出幾齣逛街時常見的劇情:
第1齣:
男主角出手闊綽,為自己買再貴的東西眼睛也不眨一下,天真的女主角以為男主角亦會對自己如此大方,直到收到印有「贈品」字樣的禮物時,女主角才恍然大悟,原來男主角是個「只對自己大方」的人。
第2齣:
男主角衣冠楚楚,是個典型的都會偶像型情人。正當女主角著迷於他的翩翩風度,無意間卻看到男主角為了買一支刮鬍刀而和店員吵到臉紅脖子粗的畫面。女主角這才驚覺,自己心目中的白馬王子竟是個殺價不眨眼的人。
第3齣:
穿西裝打領帶的男主角挽著小鳥依人的女主角一起漫步於百貨公司,正羨慕他們感情恩愛時,下一個鏡頭卻照到男主角用兇惡的眼神暗示女主角只能買打折品。
陪一個人逛街,最能摸清其花錢的習慣,是屬於量入為出的理智型?亦是入不敷出的月光型?還是揮金如土的浪費型?或是視錢如命的守財奴型?對金錢的觀念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瀟灑型?或是「夠用就好」的滿足型?不僅能夠深入認識一個人的本性,更能間接探索自己偏愛跟哪一種類型的人相處。
◎ 本文摘自/《從習慣洞察人心》林萃芬著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