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日復一日奔波?1招感受平靜的力量 及時「踩煞車」遠離外界紛擾
烏龜確實有些值得人類學習之處,例如該如何活到200多歲。另一項更有意思的能力則是能隨時隨地向內縮回、自我凝聚。既然快樂只能從內心尋得,接下來的問題自然是該如何向內追尋。
「冥想」能探索內心最深處
向內追尋的藝術便是「冥想」,這是一場內在的探索之旅,目的地則是我們內心最深處。冥想的基本理念在於幫助我們凝聚內心,養精蓄銳,回溯到生命能量的源頭,重新發現回歸自我的美好感受,同時也能從自身獲得安全感。
心思平靜時,自然會由內產生洞徹能力和無限的廣度。如果希望能讓思想和感受趨於平靜,就要忘卻自我,專注在「沉浸」之上。「沉浸」乍聽之下有些抽象,以日常生活舉例就讓人放心了,例如孩童沉浸於遊戲裡,畫家沉浸於色彩中,戀人沉浸在愛情的滋味裡。
對了,談到「放心」,說穿了就是人要放下一顆心,專注於某件事情。無論是聆聽交響樂演奏、欣賞日出或和深愛的人十指交扣,只要能沉浸在那點滴時刻,就等於更接近生命的本質,遠勝過為了生活日復一日地奔波。可惜後者往往正是多數人的生活寫照。
延伸閱讀:忙碌讓人生病!學烏龜慢活養生:跟隨自己的節奏、只專注做一件事
「意識」像跳躍的猿猴 在樹林間擺盪
冥想的重點在於放下造成內心掙扎困惑的事物,獲得自由。既然有了自由,我們也就免於種種煩擾,因此也能趕走心中阻擋快樂的「猿靈」(Affengeist)。「猿靈」指的是人的日常意識,因為我們的思想和感覺經常在一個又一個的刺激之間波盪,就像在樹林間跳動的猿猴。
這些意識有如一條條隱形的繩索,將人綑綁於日常生活的事物上,我們就這麼被「束縛」於工作、戀愛、股價或最喜歡的餐廳。心繫於各種偏好事物並從中獲得喜悅,雖然聽起來很不錯,可是人同時也受到負面的事物牢牢牽制,例如自身的恐懼、憂慮、期待和預想。如果希望心智能夠清新覺醒,就必須將心扉向內敞開。冥想特別有助於敞開心扉,讓心智感到煥然一新。
遠離外界事物 引導感官回歸內在
冥想時的第一步,也可能是最重要的關鍵,就是回歸感知。「回歸感知」的意思是向自我內在凝聚,之後就能獲得自身的感知。
數千年來瑜伽的哲理常和「冥想」環環相扣,烏龜在感知上代表的形象便是向內縮回的能力。印度瑜伽大師帕坦加利(Patanjali)在瑜伽經(Yoga-Sutras)中將感官的「收攝」(Pratyahara)解釋為「將各個感官從外在事物向內回歸」,且指出這就是瑜伽的入門。
烏龜能把頭、尾和四肢都向內收回,人若是懂得運用這個道理,引導感官和思緒脫離外界事物、進而向內回歸,意識便能擺脫世俗事物的煩擾,從而獲得能量、平靜和光明。
延伸閱讀:全世界都想知道的快樂處方!幸福研究專家教你8元素延續生活的小確幸
及時踩煞車!別讓壓力擊垮身心
Pratyahara這串異國文字聽起來也許難懂,但是所代表的凝聚回歸能力卻蘊藏著非凡的價值!如果能夠暫時關閉對外的通道,轉而向內回歸感知,許多問題便能迎刃而解,因為比起對外攻擊,向內回歸才是更強而有力的防禦,尤其是當我們迷失了自我,或疲於追求抽象的目標,此時向內回歸幾乎都是上上策。透過覺察自身內在,才可讓身體和心靈得到放鬆、呵護。
所以千萬別等到壓力使得身心不堪負荷,別等到因為憂鬱麻痺,才完全退縮隱居。時機到了就應該踩下煞車。只要感知意識能在日常生活的滾滾浪濤中自由徜徉,我們不僅能感到快樂,同時等於在照護自身健康,賦予身心更堅強的防禦力。
◎ 本文摘自/《烏龜的七個秘密:歐陸最暢銷自我凝聚練習,讓平靜安穩由內而生》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名醫觀點、養生妙招都在這!快點我加入【健康2.0 LINE好友】
→最新健康資訊不漏接!快點我加入【健康2.0 FB粉絲頁】
相關文章
呼吸透露你的心境!嘆氣、呻吟、打呵欠能紓壓 3個呼吸法帶你脫離情緒困境
怎麼突然就哭了…哭泣不是軟弱的象徵 你的心理需求需要被看見
莫名疲倦、呼吸不順、長期頭暈…小心自律神經失調作怪!5招重整自律神經
你可以改造自己的大腦!哈佛醫師:動起來,抗憂鬱、提振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