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心理界限,別被3種「情感枷鎖」給困住了!
農曆春節期間,親朋好友相聚是再開心不過的事了,不過,也有些人可能正在為此煩惱;雖然是親近的人,和對方相處卻像被無形的枷鎖給支配般難受。「情感枷鎖」主要由3種情感所構成──常見的恐懼、過度的責任感以及病態的罪惡感,並以這3種負面情感為中心,交雜出其他不同的情感。
害怕對方離開 恐懼蔓延成「威脅」
第一個形成情感枷鎖的因素是「恐懼」。只要一方不斷灌輸威脅的情感,另一方就會持續的感到害怕。事實上,多數表現威脅的一方,其根源亦出自於恐懼,害怕對方離開自己,而以不同的型態來表現他們的害怕。
愈是愛對方、愈依靠對方的時候,只要兩人的關係有任何一點疏遠,就極為容易引發精神上的恐懼。這種恐懼隨著個人特質,可能產生順應對方的態度,或是利用強求、欲求對方的方式,以確認兩人之間的連結感。
延伸閱讀:是保護欲還是控制欲?你的情人有沒有這5大「危險特質」
示意圖/TVBS
某一方若知道對方恐懼的心理,可能會以「分手!」「無法在一起了!」等言語威脅對方,或以冷淡的表情、持續的沉默來操控對方,使對方屈服於自己。最後,形成一段「威脅與順應」逆功能性的人際關係。不單是語言上的威脅,若對方不乖乖就範,就用武力解決。當暴力第一次出現時,當事人因恐懼而不敢抵抗,終究屈服於對方,這段關係此後將難以改正,並容易產生一種無力感。
延伸閱讀:總是否定別人,其實是「太害怕被否定」…
過度的責任感 有如情感的緊箍咒
第二個形成情感枷鎖的因素是「過度的責任感」。美珍曾好幾次想要和男朋友提分手。這時,美珍腦中就會浮現「連我都拋棄他的話,這個人就沒救了」的想法,讓美珍無法真的那麼做。
健康的責任感,是對自己的人生與角色負責。「過度的責任感」指過度將對方變成自己的責任。對方不舒服的情感、該解決的問題、對方該如何擁有更好的人生,堅持認為對方的任何事都需要倚靠自己的幫忙。
延伸閱讀:親愛的媽媽:妳的一句話,傷害我幾十年
過度的責任感,最常發生於父母與子女的關係裡,但也會出現在戀人、朋友、師徒之間。在你的周遭,是否有人明明是個成人,卻無法獨立生活?仔細觀察一下,那些具有過度責任感的人們,就在他們身旁。這些依賴別人過活的人們,除了自己有問題之外,他們身邊那些具有過度責任感的人也有問題。依賴者與責任過度者相互依存。
示意圖/TVBS
病態的罪惡感 可能引發不適當行為
第三個形成情感枷鎖的因素是「病態的罪惡感」。健康的成人會因為自己的行為過錯感到抱歉、產生罪惡感。病態的罪惡感是指人們在一段關係裡,將任何產生的摩擦與問題歸咎於自己。或者,在無法歸咎於誰錯誰對的情況下,將所有問題都視為自己的錯。
延伸閱讀:怒氣、內疚、我怎會這樣… 面對負面情緒,快學1分鐘轉念法
他們常以「我太敏感」、「我太自私」、「我沒能力」,評斷事情都是因為自己的錯誤而生。健康的罪惡感是對自己的錯誤行為感到抱歉;病態的罪惡感則給人一種「我這個人天生就是個錯誤」的錯覺。
過度自責後,他們可能會選擇在對方面前放低姿態;或藉由不適當的語言暴力,試圖使自己擺脫罪惡感。儘管不知錯在何處,卻先開口說「對不起」,或是沒頭沒腦的做出一些不合邏輯的行為。
以一個媽媽在對孩子發完脾氣後的反應為例,媽媽在孩子犯錯、對孩子發完一頓脾氣後,卻將這一切歸咎於自己的錯,而產生上述所謂病態的罪惡感。最後她可能會哭著握住孩子的手,跟孩子說:「媽媽錯了!」、「你沒有錯,是媽媽壞!」以類似的話語來緩解自己的情緒,或者表現出與生氣時相反的立場,爽快的答應買玩具給孩子,藉此減輕自己的罪惡感。然而,媽媽的反差態度,只會讓孩子感到更加混淆。
◎ 本文摘自/《守好你的心理界限,療癒你的內在小孩》文耀翰 著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相關文章
你家有長不大的父母?家族治療師28年反思筆記 教你如何面對親情束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