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把釣竿放進父親的靈柩裡…」喪禮不是儀式,是一種生命的治療
台灣第一位被日本正名的送行者,許伊妃,年僅26歲,卻已有11年的殯葬業資歷,每天經歷生老病死,閱過無數的眼淚與懊悔,她希望顛覆一般大眾對於殯葬業者的刻板印象,像她一樣的她生命工作者,不只是人生的「終」,而是多畫一筆就滿的「圓」。以下摘自她的新書。
這天實習跟上了社長在北海道的案件,也是我第一次了解到納棺師和家屬面對面的對話內容,雖然當下的我只能夠在一旁聆聽,但我依然充滿了不可思議。
用盡心筆記下每個生命點滴
亡者是一位因為腦瘤過世的老父親,我們一進到家門,和一般的拜訪沒有不同,在基本的招呼禮儀結束之後,社長拿起紙筆,和家屬面對面的開始進行對談。
「您願意讓我們多了解一些和爸爸相關的事情嗎?」雖然用的是很硬的日本敬語,但不難感受說話的人眼神裡散發出的關懷。
「不用勉強,在能夠想起的範圍,說你願意說的就好,沒事的!」
延伸閱讀:如何走出家人離世的傷痛?不要忽視、掩蓋它 因為痛苦會帶來禮物
亡者的兒子先簡單回答了一些基本的問題,像是生前病情遺體狀況;接著社長問了爸爸的生前興趣是什麼?有沒有特別喜歡的東西?
「嗯,有,爸爸喜歡釣魚。」兒子說完,突然低下頭。
「你們以前很常一起去釣魚嗎?」不知道社長是不是也觀察出了些什麼所以這麼問了。
「嗯⋯⋯小的時候、有一起去過⋯⋯小時候⋯⋯」兒子眼睛含著淚水,幾秒過後突然抬起頭問了一句:「請問釣竿可以放進靈柩裡頭嗎?」
社長帶點不好意思地解釋著皮革跟金屬物品是不能夠放進靈柩裡頭的,家屬也帶著好像提出了過分要求的尷尬表情,當然也有明顯的失望。
動手作釣竿
這些簡單的對話結束,但其實我們已經收集到最重要的資訊,回到公司,社長和單位的同仁開始共享家屬和亡者的對話筆記,除了基本的死亡原因、遺體狀況、有無傳染疾病等等,但,最後大夥們討論的竟然是──兒子說想放釣竿進入靈柩怎麼辦?
延伸閱讀:40歲開始,過沒有遺憾的生活!你有讓自己幸福嗎?怎樣才是做自己?
因為日本紙紮的使用並沒有像台灣一樣頻繁,沒有辦法馬上就變出一支釣竿紙紮。
不管時間上還是材質上,都沒有辦法克服,但眼前的團隊沒有一絲絲想放棄的念頭。這時,社長突然說了一句:「作りましょう!(動手做吧!)」大家笑著回應:「はい!(是的)!」
沒多久,整個團隊馬上開始分工合作,找圖片,準備紙黏土、顏料、包裝紙,社長就這樣親自捏著黏土,做了一隻魚和一把釣竿,雖然肯定不如專業紙紮公司做的那樣精緻, 但我看見整個團隊在替家屬捏塑無憾。
延伸閱讀:台南禮俗臨終前彌留「放金放銀」 日後家中大富大貴、財運亨通?
不只是彌補,而是面對的治療
眼前這個畫面好像我喜歡看的醫療電視劇裡頭,一群醫生在開會研究病患病情,設法想出最好的治療方法,而這就是我一直想不到該用什麼來說明喪禮最大功效的最佳畫面──不只是彌補,而是名為面對的治療。
告別式當天,讓家屬確認完父親完整的遺容之後,我們將釣竿作為喪禮上的驚喜遞給家屬,果然看見兒子帶著笑容激動地落下眼淚。他緊緊抓著釣竿。
「很遺憾很後悔長大後從來沒有機會參與爸爸的興趣,謝謝你們,謝謝你們。」
他又笑又哭,但現場卻是這麼地溫暖。
延伸閱讀:劉真離世、辛龍難掩悲痛…外科醫師江坤俊隔空送上貼心話
人、空氣、土 地不同,台日葬儀無法比
畢業之後,只要回到台灣,不管什麼場合或者任何一場演講,大家知道我在日本念書實習之後,都會問我同一個問題:
「那你覺得日本學到的葬儀和台灣最不一樣的地方是什麼?」
「跟台灣的告別式比較起來有什麼不一樣的嗎?」尤其是還有這種超級可愛的問法:「台灣和日本哪邊的葬儀比較好?」
但不管被問到哪一種,我的回答都是一樣的:
「其實,根本沒有辦法比的!」
說真的,不光是人,土地、空氣、水就不一樣了,習俗不一樣,做法想法不一樣,最重要的是「教育」不一樣!因為從小基礎的教育就不一樣,也讓日本人對死亡和任何儀式的看法觀念都有傳承,這些都是台灣需要學習的,但是遺憾的是,短時間之內台灣的觀念可能無法趕上這個以多禮成名的國度。
喪禮切割文化的5個層面
之前上過的葬儀概論課,就提到了日本喪禮的益處,把喪禮切割成五個層面:文化、宗教、社會、心理、教育;這五個層面分別夾帶著喪禮對一個人、一組家庭的影響,在喪禮的過程中,讓人們正視死亡,透過經歷眼前的任何儀式接受事實,間接理解生命無可取代和時間不可逆的重要性。
葬禮不是儀式,是生命中必須的「治療」
以前我曾經認為如果生前孝順至極,就可以省略葬禮;但這果然是自己只從單一層面的思考,把喪禮的用處想得過於淺薄。現在對我來說,喪禮是一個生命中必要也必須的。不是因為必須有什麼儀式,必須有什麼排場,而是一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治療」。
至於怎麼安排這場治療?其實連結就像醫院裡醫生和患者之間的關係一樣:每個患者的症狀不同,給的藥劑不一樣,治療方式不同。每組家屬的經歷不同,給的關懷不相同,服務不同。
不會有最好的喪禮,但絕對能有一段讓家屬值得記憶在心中的告別。
在喪禮過程中,除了保護遺體,了解死者生前故事,體諒家屬的痛苦,更要緊的是重視參與者的心情;我處置的是遺體,療癒的是你。
◎ 本文摘自/《把自己變成光》許伊妃著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6/17起『健康2.0』全面升級!主持人除了鄭凱云,也會加入江坤俊醫師,更會邀請包括Dr.she許藍方、家醫科許書華、復健科侯鐘堡、營養師宋明樺、整形外科蘇宗柏等堅強的醫師 、專家陣容與大家一起守護全家人的健康,每天下午2點,每週六、日晚間7點,請準時鎖定 TVBS 56頻道『健康2.0』。
相關文章
「如果不能陪你到永遠,何不把握當下」在加護病房,他實現母親臨終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