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是細菌集散地!4個守則和細菌和平共處 遠離肥胖、大腸癌、阿茲海默症
說到細菌,人們可能對它沒什麼好印象,因為很多疾病都和細菌有關。比如常見的肺炎、肺結核、尿道感染、傷口感染、急性腸炎等,這些都是由細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人體本身就是「細菌星球」
除此之外,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很多非感染性疾病,比如肥胖、過敏性疾病(包括蕁麻疹、濕疹、哮喘、鼻炎等)、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性疾病,還有焦慮、憂鬱、自閉等精神問題,甚至癌症(尤其是大腸癌)也和腸道菌群具有一定的相關性。
人們本能的想遠離細菌,但是你知道嗎,人類的健康不僅離不開細菌,而且人體本身就是一個「細菌星球」。從身體部位來看,不僅腸道、口腔、鼻腔、皮膚、陰道、上呼吸道有細菌,而且最新的研究顯示,健康人的血液裡、眼睛表面、輸卵管和子宮裡,甚至以前被認為絕對無菌的大腦裡面,都有細菌。
人和細菌不是敵人 而是共生關係
從數量來看,人體內的細菌更是不計其數。情侶間親密接吻10秒就可以交換8000萬個口腔細菌;腸道內的細菌數量和種類最多,有上千種,總數大約為100萬億個。這個數字是人體細胞的10倍,是全球總人口的1萬3000多倍;如果讓這些細菌一個挨一個的排好隊,總長度可以繞地球2圈。
延伸閱讀:慶生蛋糕吹蠟燭 小心吃下14倍細菌
既然人體內有這麼多常駐細菌,還可以和平共處,那麼人和這些細菌從來就不只是敵對關係;我們把人和體內細菌(非致病菌)相互之間的關係概括為「共生」。具體來說就是,人體為細菌提供了營養和生存環境,但細菌也不「白吃」,它會從幾個方面反哺它賴以生存的人體。
細菌是人體的免疫屏障
首先,細菌為人體提供了免疫屏障。每個部位的細菌都有領地觀念——「這塊地我占了」,其他的細菌或者其他微生物別想來搗亂,這樣就間接的保護了我們不受有害菌的感染。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做免疫屏障。
比如,在正常情況下,女性陰道內有著大量的常駐菌群,這些細菌就構成了對人體有益的免疫屏障,一旦這些細菌的數量或者種類發生明顯變化,就容易滋生其他有害菌,引起感染。
再比如,研究顯示,在小白鼠的眼結膜上「駐紮」著一種細菌——乳腺炎棒狀桿菌。這種細菌不會引起任何症狀,但是它可以刺激白血球在眼淚中釋放殺菌物質,這樣就可以抵禦其他引起結膜炎的有害菌了。
還有我們的呼吸道也常駐有多種細菌,這些細菌的存在對於維持呼吸道的健康和生理功能也是至關重要的。研究顯示人類呼吸道從鼻孔到肺泡,每個位置上都定殖有特定的細菌菌落,這些呼吸道菌群扮演著抵抗病原體的「看門人」的角色。
延伸閱讀:老人感染肺炎致死率高!醫揭1原因 做好6招就能預防
口腔細菌進入大腦 阿茲海默症恐上身
在正常情況下,人和體內的細菌的關係是很穩定的,但是很多因素會打破這種穩定關係,包括抗生素、化療藥物、免疫功能低下、疾病狀態,包括糖在內的很多食物,這些因素都會干擾共生關係。共生關係一旦被打破,就會給人帶來疾病。
延伸閱讀:媽媽吃生魚片 害女嬰感染李斯特菌!5種高風險食物少吃為妙
首先,共生關係被打破,細菌發生「移位」就會帶來疾病。移位是指細菌跑到不該去的地方了,細菌如果在它應該待的地方就是正常菌,細菌如果跑到本不屬於它的地方,就會變成有害菌。
比如,關於阿茲海默症的最新研究顯示,引起牙周炎的細菌和引起口腔潰瘍的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可以移位到大腦中,這些細菌透過複雜的機制,就可能引起阿茲海默症的病理改變。
延伸閱讀:刷牙時流血是牙周病上身!不治療恐罹癌、糖尿病、動脈硬化
其次,共生關係被打破,其他致病微生物乘虛而入時也會帶來疾病。在正常情況下細菌會形成免疫屏障,免疫屏障的最大作用就是阻止其他微生物搗亂。參與免疫屏障的正常菌群相當於「常駐部隊」,而各種因素會影響到常駐部隊的穩定,所以「土匪」就會來搗亂。
沖洗陰道害細菌失衡 反而感染發炎
很多女性經常使用含有殺菌劑的沖洗液沖洗陰道,這反而會引起真菌感染,進而引起真菌性陰道炎。再比如,在急診室中,因為嚴重感染必須大劑量應用廣效抗生素的病人,就很容易受到細菌感染或者真菌感染。這些感染就更難治療了。
延伸閱讀:私密處洗不洗?3大NG行為,妳與陰道發炎的距離更近了
最後,共生關係被打破,細菌合成的化學物質出現異常時也會帶來疾病,比如肥胖。研究發現肥胖患者體內「胖菌」多,這些胖菌會分解食物,產生乙酸;乙酸會讓人產生飢餓的感覺,進而讓人們不停的進食,引起肥胖。
共生關係被打破時,腸道菌群如果發生紊亂,還會影響免疫細胞功能,產生相應的炎性因子和自身抗體,最終引發對自身組織的攻擊,導致自體免疫性疾病的發生,比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性狼瘡、脊椎關節炎等。
遵守4原則 與細菌和平共處
人和細菌的共生關係如此重要,如果巧妙的保護這種關係,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或者預防疾病。那麼我們該怎麼保護好這種關係?
建議1 正確使用抗生素
如果不是嚴重的或者關鍵部位的細菌感染,那麼我們應該少用抗生素,能不用最好不用;如果必須用,也要到醫院由醫生評估後,按照處方劑量和療程規範使用,因為抗生素是對共生關係破壞最大的藥物。
延伸閱讀:600張處方箋就有1張有問題!台灣用藥分析:6種藥物最容易錯用
建議2 不要「過度乾淨」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周遭的環境不要過於乾淨,要讓孩子多和大自然接觸,多和寵物接觸。孩子從小和微生物接觸得多,就可以培養出多樣性和穩定性更好的腸道菌群,長大以後免疫力會更強,更不容易過敏。
延伸閱讀:選對毛小孩 幫你防心病、降低死亡率
建議3 多吃膳食纖維豐富的食物
膳食纖維豐富的食物可以改善腸道健康,平衡菌群。蘋果、梨、蒟蒻、黑麥、黃豆、青豆、枸杞、石榴、椰子、香菇等都是膳食纖維豐富的食物。
建議4 少吃糖
糖不僅會讓人變胖,還會引起腸道菌群發生改變。研究顯示,糖會減少讓人變瘦的「瘦菌」——多形擬桿菌(Bacteroides thetaiotaomicron)的數量。
延伸閱讀:吃糖會讓人變老、變笨,還會長不高?江坤俊給女性2大建議
◎ 本文摘自/《薄世寧醫學通識》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6/17起『健康2.0』全面升級!主持人除了鄭凱云,也會加入江坤俊醫師,更會邀請包括Dr.she許藍方、家醫科許書華、復健科侯鐘堡、營養師宋明樺、整形外科蘇宗柏等堅強的醫師 、專家陣容與大家一起守護全家人的健康,每天下午2點,每週六、日晚間7點,請準時鎖定 TVBS 56頻道『健康2.0』。
相關文章
抗生素治療是福是禍?醫師提醒安全用藥「一大關鍵」
經常喉嚨卡卡?醫師警告:扁桃腺發炎別輕忽 傷心又敗腎
腸道菌失衡讓你健忘、脾氣差!6大良方維持腸道健康
海邊小擦傷差點沒命!3種人最危險 吃海鮮也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