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後做「甩手功」活絡氣血、收斂精氣神 打通大小周天
甩手前先兩腳與肩同寬,不著鞋襪,最好是站立在草坪上與地氣相交更佳。先想像全身鬆透如同洩氣球囊般,由頭頂的毛髮一路鬆透到腳底3次;之後調節氣息,先緩緩吸氣至丹田處,再從丹田處由兩鼻孔吐氣而出3次。
接著把注意力放在腹部區,很輕鬆地讓下腹部完全放鬆,不要憋氣,守住肚臍以下4指半的地方,在甩手時把注意力若有若無地放置在此處;然後兩手臂打直,包含十指和手掌全部打直,但肌肉和骨架都需完全地放鬆。
(圖片示範者為王薀老師的學生,非作者本人)
初期只要先做到意念放鬆、肌肉放鬆、關節放鬆,全身只守住一個「鬆」字訣。然後兩手臂用七分力往後稍用勁甩動雙臂,到底時用三分力放鬆地往前回彈。在往後甩手的同時,足下十趾也需用力抓地,才有觸動氣血循環、蠕動腸胃的機能與效果。
漸漸地會發覺有微微發汗和腹部暖和、氣血暢通的效果。雙眼平和無意地看著正前方,但用意不用力,做到有感覺時微微地把雙眼皮蓋起來,但是眼神不閉,仍然看住前方一點處,有收斂精氣神的效果;特別是對於補足神氣很有幫助,很多前人也都因為練此甩手功氣血自通。而配合靜坐,得以打通大小周天。
如果進一步要打通陽蹻、陰蹻、陽維、陰維、衝脈、帶脈等處時,可以把意念改放在兩胸中間膻中處,繼續甩手,呼吸一樣從鼻孔進出。此時可以在思想能力比較容易專注時,配合行功。因為思想太多雜想、煩惱,會讓氣血瘀滯,或者思緒過於散漫;缺乏專注,很容易讓氣凝結形成塊壘,所以在甩手時,儘量處於不被外境所動。
心過於跳動,容易引起虛火上身,過分時會引起耳鳴,齒牙不舒服,如果沒有調理好,皮膚也會長疹子。此時需要稍作休息,調整呼吸。調整的方法是呼吸自然,眼光內含,耳朵內收,鼻息均勻,口禁語,輕鬆地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面。可以坐,可以站,重心在於停止萬念紛飛。
等到專注力可以時,再恢復原來的甩手。行功漸深時,可以培養元氣,保護腎氣,溫養肝氣,調和肺氣,身清降濁。若再進一步時,可以配合呼吸之法,讓氣更迅速地氣遍全身。只是到達這個地步時,要注意氣要靜,不外流;心始終保持無波潭水一般地淡定。漸漸地控制自己的呼吸,讓呼吸從輕漸重,由淺入深,漸漸地氣通達於外膚;進一步通徹骨骸,撫揉五臟六腑。坐間稍作休歇,休歇時可作棄濁功法,吸一口氣,分成三口氣吐盡;再吸入一口氣,分成三口吐出;再吸入一口清氣……,如此反覆7次,但吸吐時都要輕鬆為宜,不可做到頭暈、噁心之用力。
這套功法,據說是當年賀老前輩在四川所習得。的確,如果賀老不告訴我他的實際年齡,看上去會覺得只是50出頭的年紀,皮膚永遠是有層光澤,白裡透紅,加上舉止有度,靜動輕靈,不會亞於一般的年輕人。他說他當年很用心地配合靜坐十年有餘,那十年之間,他連一次感冒都未曾有過,頭痛腦熱之事也極難發生。 但是他也有曾經交代過,關於守竅,如若在功法未深時,先不宜固守某竅,只要著力於呼吸氣息進出自然即可。
賀老前輩在那一段時間裡,陸陸續續對我傳述了這門配合靜坐而修的「三竅十二重甩手竅訣」。他也告訴我,最後守竅甩手可以放在兩眉之間,但是如果有高血壓或氣血問題的人,不適合守在此位。
◎ 本文摘自/《靜坐-這一檔子事》王薀老師 著 ◎ 編輯/王家瑜整理 ◎ 圖片來源/薄伽梵出版社提供
相關文章